2005.12.22
看馬英九市長自毀前程 馬市長營造個人形象、豐富人脈一路走來是對準總統之路挺進

 

2005.12.22台灣日報

◎陳軍

馬英九早在七年前選台北市長之時就「項莊舞劍志在總統」,極力推辭競選台北市長已見端倪,後經其父馬鶴凌先生親口證實而真相大白;證之馬市長七年來無心市政,只是利用各種場合儘量營造個人形象,豐富人脈,終於在天時地利人氣可用之下一舉把黨國遺孤連戰奮力拖下馬,順勢取而代之,一路走來無一不是對準總統之路挺進,真是人貴「立志」,半點不假。

 但是總統和台北市長的格局不同,對人民、國家及列祖列宗所負的責任及義務更有天壤之別,在馬市長野心勃勃,圖謀總統大位之前有幾點攸關台灣命脈及子子孫孫幸福快樂的疑點必須說清楚講明白:

 一、請問馬市長:你在2008年是要參選台灣總統還是中國的「台灣省特首」?

 二、請問馬市長:你口口聲聲說要歸還不當黨產,但甫上任就急欲出脫極具爭議的黨產,如國發會、中山開放醫院、實踐大樓等等總數直逼170億天價,如此明目張膽,翻臉像翻書,視國家人民的公產如囊中物的囂張行徑,你又如何解釋?

 三、請問馬市長:你聲稱在國民黨要「斷絕黑金,改頭換面,清廉持黨,除弊興利」的口號言猶在耳,為什麼這次三合一的選舉裡,貴黨各級的候選人中有那麼多正背負著各種「超貨呆帳案」、「判刑確定案」的候選人被提名?

 四、請問馬市長:奉中華民國國號及國旗如神聖不可侵犯的圖騰的馬主席,為什麼一遇到污星旗就視青天白日滿地紅如糞土?在本國首都舉辦的「非奧運運動項目」如:2004年亞洲女足賽、2005年亞洲短道競速滑冰賽等,滿場只見污星旗到處飄揚,青天白日滿地紅卻突然間全部人間蒸發,連觀眾攜國旗進場加油馬上被首都警察沒收盤查,如此難堪景象,身為首都市長卻推諉塞責,滿口胡言亂語、不知所云。

 五、請問馬市長:國防部編列的軍購預算案已經連續42次被你們泛藍立委把持的「程委會」無情的封殺,你的理由是「我們不贊成凱子軍購」,試問馬主席:如此最基本且重要的潛艦、反潛機及防禦型飛彈,一如你們所謂的國防「凱子軍購案」「凱」在什麼地方?你們連讓全案進入討論的機會都沒有,就別有用心的斷定「4800億軍購案」是凱子軍購,你們當台灣同胞是愚蠢的死老百姓?真的不懂你們在變什麼把戲?

 「馬市長、馬主席」要變成「馬總統」還有一段遙遠的路及無數嚴苛的考驗要通過,但試觀馬主席到位以來,不但其信誓旦旦、煞有介事的支票一一跳票,更回過頭重拾早被人民用選票所唾棄的「連戰式黨國專制路線」的牙慧,不但黨意凌駕國事,黨產重於國產,甚至連泛藍新科縣市長也要向「馬主席肖像」立正舉手宣示、磕頭如搗蒜,國會議員也唯馬主席一言堂是瞻,眼看「我主隆恩!主席萬萬歲!」的老爛戲碼又即將重現江湖,大家不是不敢笑,只是怕笑破肚皮而已。夢想競選總統大位的人竟愚蠢至此,一路走來公然背離民意、恣意貶詆國格,自毀前程卻洋洋得意,也算讓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了。(作者為保護台灣大聯盟中執委)

 

「忽視台灣TaiwanPassing」: 美台關係的新隱憂(上)

 

2005.12.22台灣日報

【國際現場】◎賴怡忠

十二月初泛藍陣營在台灣的三合一縣市長選舉獲得大勝,以過去有關美國對台政策的外交慣性來說,華府的觀察家們照例會在選舉結束後,針對此次選舉如何影響兩岸以及美中台三角關係等議題提出意見。但這次選舉結束後,來自華府政策圈的評論並不多。有人歸因於這是個地方選舉,對兩岸關係的衝擊不會太大,自然華府評論界的興趣不高。

忽視台灣:Taiwan Passing

但如果注意美國小布希總統在選前不到兩個星期前才在京都演說稱讚台灣民主,國務院在選舉結束後還馬上針對結果提出評論,以及美國政策界普遍以選舉來了解台灣民主的「習慣」,選舉結果竟然激不起政策評論的漣漪,實在不太符合美國對台政治觀察的慣性。這個現象背後所呈現的問題,是華府台灣外交政策圈日益以「忽視台灣TaiwanPassing」一詞來描述美國政策圈目前對台灣的看法。另外一個說法,是出現所謂的「台灣問題邊緣化」的狀態。

 當然「忽視台灣」不表示美國的亞太戰略開始忽略台灣,如一九五O年國務卿愛奇遜(DeanAcheson)發表所謂對台灣撒手不管的聲明,不將台灣視為美國西太平洋戰略利益的關鍵之一。而「台灣問題邊緣化」也不必然就是不好,因為台灣如果成為美中風暴的核心,同樣會使台灣受到相當多的限制,許多內部民主治理要處理的問題,都很容易因此被「兩岸事務化」而倍增複雜度。

 現在有關「忽視台灣TaiwanPassing」的現象,其內容與原因十分類似九十年代末期在美國亞太政策圈出現有關「忽視日本JapanPassing」的現象。現在擔任美國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的葛林(MichaelGreen)在當時還針對這個現象,於二OOO年夏季號「國家利益TheNationalInterest」期刊上,以「日本:一個被遺忘的角色(Japan:theForgottenPlayer)」一文發了好大一頓牢騷。如果我們更仔細分析一下,相信這所謂「忽視台灣」現象的出現,與台灣內部的民主癱瘓、美國對中國採取「調適」政策、以及美國亞太政策圈人事更迭所出現的變化有關。

台灣內部的民主癱瘓

 近兩三個月美國政策圈開始透露出一個新的信息,即美國不再以台灣是否通過軍購預算作為衡量台灣防衛自我的指標,而以台灣的國防預算是否達到應有的標準,來檢視台灣是否有自我防衛的決心。這不表示美國認為台灣不需要軍購所提供的項目,而是美國對台灣這幾年政爭所導致的政策癱瘓感到無奈,但亞太局勢的變化又要求美國必須快速調整其戰略佈局,在無法確定台灣軍購案是否通過下,美國只能退而求其次,以其他的指標來確認台灣未來的防衛發展趨勢,以及美國可能相應的戰略處理。因此不再以軍購特別預算是否通過,來衡量台灣自我防衛的承諾,而是台灣政爭所導致的民主癱瘓,已經使美國對台灣安全防衛的政策與管理逐漸失去信心,基本上不再對軍購有寄託。軍購案在此已經不再是要不要買武器的問題,而是對美台關係已經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軍購案對美台關係所造成的主要傷害,是使台灣自己成為一個美國無法信賴的夥伴,這與二OO三年美台關係因公投出現緊張的狀態不同。當年美台雙方針對公投有認知的差異,美國對台灣的指責是「無法預測unpredictable」,是針對台灣行為對「美中台關係」可能的影響。但現在卻是「無法信賴unreliable」,是台灣自身民主癱瘓所導致國安與外交政策無法決行的問題,影響的是美台關係本身。「無法信賴」進一步對美台關係所造成的衝擊,是台灣在美國決策中逐漸變為「無關緊要Irrelevant」,理由不是美國不重視台灣,而是台灣的民主癱瘓使美國無法確認台灣的作為,而在戰略決策中將台灣視為無法掌握的因素,使台灣被排除在決策外。

美國對中政策採「調適」戰略

在兩年前原先美國認為台灣是「無法預測unpredictable」,但現在台灣在美國的亞太戰略開始變成「無法信賴unreliable」,甚至沈淪為「無關緊要irrelevant」。軍購問題所展現的,在此已經不是「要五毛、給一塊」的價格爭議,而是政爭帶給台灣全民災難性結果的開端。

 自今(二OO五)年年初,美國對中政策出現所謂的「調適adjustment」的傾向。副國務卿佐力克(RobertZoellick)在九月二十一日的演講更提出希望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利益關係者」(ResponsibleStakeholder),為美國九十年代有關「圍堵vs.交往Containmentvs.Engagement」的對中政策辯論畫上句點。圍堵或交往政策的前提,是中國國力還不致太強,所以可以透過圍堵來抑制中國的崛起,或以交往來改變中國的行為。但現在的狀況是中國已經強大到使圍堵還是交往都不能發生作用,同時美中互賴的程度極高,因此一方面美國調整對中國的心態,但二方面也提出美國對中國的期待,同時以類似劃定勢力範圍的方式,來預先管理美中未來可能出現的爭論。

 美國對中「調適」政策,在實踐上有點類似一九六九年季辛吉籌畫的美國對蘇聯「和解政策」,美蘇雙方劃定勢力範圍互不侵犯,來管理當時國際體系。現在美國對中國政策還不至於出現「共管國際體系」狀態,因為中國與美國戰略實力仍有相當差距,但美國現在與中國討論的議題,已經不再是九十年代有關中國人權、西藏、宗教自由等有關中國內部的問題,而是軍備控制、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北韓、伊朗、能源等全球議題。(作者為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