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志工心得分享

2002.10.03感恩志工

各位同修大家好
我們都是有大福報的人,才能夠回到大地講堂受到母親的呵護~感恩!

由於生長的環境背景年齡層也不一,對於宗教修養層次也皆不同難免對於事物上的見解角度也會有所差異但是今日回大地講堂皆是在學習由於有著求知慾道心才能夠持久堅強。

讀書會是楊醫師特別開辦讓同修在於身心靈的探討作更深入的心靈溝通更是鼓勵同修能夠把問題提出作討論便能去破除心中障礙。在讀書會上每週都會邀同修們做心得分享不管是受邀或者是自動發心提出來上台分享皆是需要何其大的智慧與勇氣啊!不是學者專家而要在眾人面對面來談論修道路上的經歷難免在內容上、範圍裡表達的態度上不是那麼樣的有力量但是能夠以自身的經歷為出發點而來作同修們的借鏡
這是所謂捨身大菩薩啊!唯有如菩薩大容量才能表現出真正的自我而聽聞者也能有大海般的容量那才是真正智慧唯有同理心愛人如己才能真正攝受到慈悲喜捨也才能真正受到神佛力之加被。

大地的精神一定要深入把它的神佛力在生活中產生共振如果是表皮上贊同那會成為一種口號、模式。修行是要一直修正自己的行為隨時要有感恩與懺悔心不是對於一切事物喜好的就去愛不合意的就去批評
這樣只是會障自己的道業啊!同修們讓我們一起來屏開內心吧!讓我們的精神去除一切障礙能夠照亮自己內心之門才能真正去幫助到別人啊!



<< 更多志工心得分享 >>

國際事務人才培訓課程─"認識新歐洲與國際組織"心得報告

本會特助 林建良2002/9/27

由高雄市亞太公共事務論壇(APPAF)舉辦的 "國際事務人才培訓課程",邀請王泰銓教授與楊永明副教授參與授課。

第一堂課為"認識新歐洲",由居住瑞士25年,對歐洲統合有深入研究的高雄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教授主講,他說自從二次大戰後,歐洲各國為了挽救受創的經濟、政治與社會,開始有了整合強化歐洲的想法。由最初的煤鋼、經濟、原子能共同體,經過 "歐洲單一法", "馬斯垂克" , "阿姆斯特丹"等等條約的制定, 終於產生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EU)。 其下三大支柱分別為內部會員國的司法、內政合作,與對外共同的經濟(EC, 歐洲共同體)、外交與安全政策代表。

王教授認為歐盟( EU)暨非聯邦, 亦非邦聯, 但是會員國間的民主、法治與人權思想卻都能充份表達和受到尊重。相較於兩岸的政治對立,歐盟的統合過程.使我們了解到,中共如果繼續以飛彈武力威脅,處處封殺台灣外交生存空間,兩國國力嚴重失衡,加上國家本質差異性過大,要中共一黨專政政權與台灣談合作, 仍待時間考驗。

第二堂課由台大政治系楊永明副教授主講"認識國際組織",楊教授介紹國際組織可依會員身份(IGO、 NGO、 INGO)、地域(APEC、ASEAN)、性質(UN、 ASEAN、 AI)分類,國際上有數個重要的組織,如聯合國、國際經貿組織(WTO、IMF、WB、WU、NAFTA、OECD),國際安全組織(Security Council、NATO、ANZUS、PKO),國際人權與人道組織(UNHCR、UNICEF、Red Cross、Amnesty International、Human Rights Watch), 區域國際組織(EU、ASEAN、OAS、OAU、APEC)等。

在國際上對台灣而言,楊教授說,議題發揮的影響力,比成為國際組織會員來的重要,在全球化浪潮下,台灣將不因無法參加國際會議或不遵守其決議,而能免除國際監督與經濟制裁,所以要隨時掌握國際動態,從容準備與國際法規接軌,厚植台灣競爭力。

綜合本次課程,發現過去台灣民間對歐洲的認識僅止於觀光旅遊,經濟、政治交通人才甚為缺乏,如果能多提倡政府與民間組織參與國際事務,將有助於台灣邁向國際舞台。 

<< 更多志工心得分享 >>


"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發展合作"研討會心得報告

本會特助 林建良2002/10/5

本次研討會由國策研究院與中山大學國際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有來自中正、東華、中山、義守、靜宜、南華等大學系所教授與三個民間單位代表參與研討,討論主題為 "非政府組織與人道援助"、 "人道援助與國際發展合作"、 以及 "台灣非政府組織走向國際社會的策略"。

外交部經貿司劉司長開場致辭,台灣要將政經發展經驗與全世界共享,雖然加工區的經驗可以輸出,但是台灣人的勤奮精神卻難以copy,呼籲國人珍惜台灣奇蹟。

東華大學朱景鵬教授說: "非政府組織 (NGO)可大分為純政府出資,或政府部份資金補助與純會員出資三種模式。" "NGO因為不考慮國家間的外交準則,所以行事也比政府單位更具彈性。" 他認為要對援助的觀念有所澄清,並非僅有開發中國家需要援助,已開發國家若發生重大災難亦需要非政府組織救援。

中正大學官有垣教授則認為立法院應明訂法令,要求政府補助NGO參與國外活動或在台灣舉辦國際性活動,根據其所做的回收調查中,台灣30個主要大型NGO的活動大部份以緊急救援為主,救援地區以亞洲為重,募款來源大多來自台灣(慈濟以海外就地募款,年度預算約1千萬元,而專職人員多數為1人,甚至無人專職,其活動非常態性,大部分偶一為之,多與救援當地NGO合作,而部份NGO強調自主性,受政府約制,但也希望政府應該多宣導地球村觀念。

兒福聯盟的高雄中心黃瑋瑩主任,以921為例,災變現場除了第一時間的生命救援外,物資整合、管控需要加以提昇,避免浪費,未來可將台灣地震災後重建區兒童工作經驗與國際分享。

靜宜大學邱瑜瑾教授談到國際合作也有弱點,譬如受援者人權與受援國主權,可能因政治立場而干涉人道救援。

中正大學鄭讚源教授提出數點建議,當NGO從事國際合作目的性太強,容易適得其反,所以NGO要多元、持續、多角(區域聯盟),需求的評估要系統化,培養國力(本國.他國),並尊重當地文化.

中山大學吳英明教授在 "台灣如何走向國際社會的策略" 中提出幾點建議,一、台灣應該與菲律賓成立 "台菲民主對話論壇",兩國輪流主辦,促進東南亞民主交流。二、開放菲律賓NGO團體及人才到台灣,因為菲律賓的NGO蓬勃發展, 素有亞洲NGO王國美譽,引進其豐富的國際會議經驗可快速提昇台灣國際化腳步;再者,強化NGO專職人員的國際溝通能力(語言與表達),此一項目最值得經營者投資,最後,運用策略強化台灣的國際地位。

義守大學蕭元哲教授將台灣NGO進入國際社會比喻成找捷徑,如何運用最短距離達成最大效果,而正確加入時機與介紹人的引薦是推向國際成功的重要因素。 NGO同質性的強連結類似老朋友,不必多,但是能在危急時為你兩肋插刀,異質性的弱連結只需從不同聯盟中找代表人,便可結交最多朋友。

對於走向國際,南華大學林吉郎教授認為NGO 的Leader本身意願與條件最重要,工作人員要有專業能力,出國亦可獨當一面,還需有全球思維、在地行動,能將資訊收集與分析,作全球布局,也可效法慈濟的Try & Error,逐步推展跨國工作。

最近,外交部提出1.5億預算.準備成立台灣民主基金會,透過種種運作,與世界先進國家交換民主經驗,同時可收促使中共民主化之效,並計劃於南投中興新村成立國際性非政府組織總部,擴大民間參與全球非政府組織活動。

台灣社會享有高度自治與民主自由,民間自發性的集會結社乃是憲法賦與的基本權利,NGO的繁榮興盛,也是公民社會豐富心靈.推己及人的仁風表現,反觀中國尚在成形的"非政府組織",至今還只能以英文NGO來稱呼,否則就會落入 "反政府組織"的非民主恐怖誣陷中,由此觀之,台灣實在是擁有人權普世價值的美麗寶島,非常需要大家一起來愛護。

 

<< 更多志工心得分享 >>


與外交部 "非政府組織委員會" 會談

特助林建良 2002.10.24

24日上午十點半, 基金會由本會秘書程汝光, 會員鄭淑蘭小姐以及特助林建良一同拜會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委員會", 由楊文昇委員與李樹東秘書負責接待.

首先, 程秘書向楊委員說明拜訪目的, 基於本會長期從事民間外交, 對台灣國際地位甚多助益, 今年10月份董事長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之邀, 參加華府DC的研討會. 惜於時間因素無法成行, 故請教外交部出國開會需加注意事項, 楊委員表示, 外交部駐外人員有限, 無法兼顧民間各項活動, 但是如有相關申請提報, 外交部會考慮給予主講人的來回機票基本補助.

關於國內其它從事國際交流的NGO團體, 楊委員說目前外交部未主導其橫向聯繫, 基本上是由民間自發性聯絡, 或配合參加其它組織活動, 以擴大活動範圍. 現在台灣有幾個較大的公益團體, 如慈濟, 佛光山, 從事海外人道救援工作, 如果要登記進入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 可以考慮海外分會以當地國國籍申請入會, 為目前可行方式.

本會除了贈送楊委員會刊與國民外交CD外, 林特助亦介紹基金會幾項活動, 如中西醫義診, 文化中心書展, 電腦研習班與靜坐班等, 並配合鄉里舉辦基層活動, 而國外領袖回函基金會, 對台海安全極度關注, 楊委員亦甚表贊同, 他說民間團體因為不受政府外交體制規範, 對外交流彈性大, 方便從事國際活動, 可補政府外交之不足. 外交部樂見此項發展,

會談中亦提到基金會正準備參加11/2日在台中舉辦的 "要和平.不要導彈" 嘉年華活動, 楊委員說未來如有規劃跨國性活動, 外交部將會協助配合辦理.

今年外交部編列預算, 準備成立台灣民主基金會, 專責從事民主宣傳活動, 另外"非政府組織委員會"有意在南投成立全球非政府組織總部, 雖然尚未定案, 不過可見政府愈加重視民間團體功能的趨勢.

這次簡短訪談, 在輕鬆融洽的氣氛中結束, 本會初步建立與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委員會"的溝通管道, 相信未來互動會更加密切, 也期許有志從事民間外交的夥伴加入, 共同為台灣安全一起努力.

 

<< 更多志工心得分享 >>


10/18 "台灣青年.挑戰世界高峰" 成果發表會
10/24 "讓世界聽到台灣的聲音" -- 國際會議交流經驗座談會
10/26 "從約翰尼斯堡到台中" - 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議 - TANGOs WSSD經驗分享檢討會

 

心得報告 特助林建良

聯合國1992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地球峰會(Earth Summit), 為全球暖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以及永續發展等議題作出 "21世紀議程(Agenda 21)"結論, 獲得全世界178國連署支持.

聯合國為提昇高峰會推動永續發展成效, 2002年八月於南非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召開 "里約後十年(Rio+10)永續發展高峰會", 規劃相關平行活動,自不同角度探討及推動永續發展. 由全球國家元首及代表與非政府組織領袖出席會議, 檢討各國政府十年來 "21世紀議程"執行成果., 討論主要議題為水資源.能源.健康.農業生產力.以及生物多樣性.

出席高峰會人員包括各界代表, 除官方代表外, "九大族群"代表, 包括工商業者.兒童及青少年.農民.原住民.地方官員.非政府組織.科技界.婦女, 勞工及工會.

台灣民間15個團體組成35名代表參加此次峰會, 取名 "台灣非政府組織行動聯盟" (TANGO), 主打 "蝴蝶台灣", 由清華大學王俊秀教授擔任團長, 政府單位則由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長葉俊榮政務委員領軍30餘人與會. 學術單位則有中經院陳麗瑛博士以IRFD(國際發展研究基金會)駐聯合國代表參與, 企業界有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Taiwan)黃正忠祕書長代表, 另有學生郭士筠參加青年組織(AIESEC)台灣分部,以個人身份直飛南非會場實地參與盛會.其餘尚有太極門與布農族曲冰部落合唱表演.

台灣因不具聯合國會員身份, 無論官方或民間只能以NGO身份參與, 連每個會員輪流進行的五分鐘國情報告, 台灣政府也只能跟民間NGO一樣在會場外排隊, 爭取有限的名額入場, 聽聽他國政府報告, 不能發言. 比起太平洋小國官員大大方方進場, 對著世界各國領袖與媒體暢談國家政策, 台灣面對 "一個中國", 走不出國際社會的窘境看在國人眼裡十分無奈.

但是長年以來的環保.婦女.資源.原住民…等各項議題的抗爭發展,正是讓台灣踏上國際舞台與世界接軌的寶貴經驗,也正足以顯現出民主台灣的無限活力.

因此, 為了促進民間團體與社會大眾了解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實際情況, 由青輔會, 台灣21世紀議程協會, AIESEC台灣分會輪流舉辦約堡會議後的經驗分享與檢討.

參加代表在各項會議中認為, 事前收集資料, 分工分組研擬對策, 與製作文宣十分重要, 臨場表現要鎮定, 尤其面對中共的無理要求需事先防範, 也強調政府應該重視NGO的發展, 要將會議執行方案內化成中央及各級政府的施政目標, 確實執行台灣永續發展願景, 與世界生態共存共榮, 而部份媒體無法親自參與, 報導版面有限, 如何將台灣的國際表現擬定一套客觀的衡量標準亦是討論重點.

除了聯合國的永續發展高峰會外, 青輔會也邀請參加今年APEC會外會的代表談開會經驗, 這兩項會議分別是 "婦女領導人會議"(WLN)及 "青年領袖論壇" (YLF).

婦女領導人會議討論的是在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對婦女的衝擊與影響, 青年領袖論壇目的在於促進青年人對於經濟事務上的交流.今年主題為 "企業發展與社會責任". 兩者都以非政府組織的角色推動全球議題.

從以上數場會議可知, 台灣缺乏聯合國身份, 導致經常成為國際孤兒, 無法取得足夠的會議訊息, 加上國際公共事務人材不足, 未來要趕上知識經濟時代, 非得要政府與民間齊心協力, 才能走出台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