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聲 FM95.9 心靈環保節目  2003.08.25心得分享

志工─贊送

        我先自我介紹,我姓李,道號贊送,1945出生在南部一個庄腳,高工畢業,目前職業工木工程人員,我生長在台灣,所以我極愛這塊土地,我關心這塊土地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以前雖然有這一份心,但不知怎樣去關心、經營,因緣際會之下,我參加大地講堂的懺心靜坐班,使我茅塞頓開,經楊醫師的啟示我知道如何闡揚台灣的美。像澎恰恰所說:用心看、認真找,看你對故鄉的瞭解有多少?我現在就以周大中的一篇作品介紹給各位,請大家一起來分享─台灣,是充滿驚喜的土地(附件一:充滿驚喜的土地)。根據我的了解,目前台灣人的悲哀,就是欠缺道德勇氣。形成的原因就是咱們受到50年的欺騙教育,台灣人在這種教育之下迷失了自我,因為被騙到不知是非、不知哪個是真哪個是假,他們灌輸的是遙遠的大中國主義,充滿了沒有人權的宮庭思想,把台灣人民當做是它們的子民來管束、脅迫、改造,我小學、初中階段即受壓制性的對待─不準說方言,但教學的老師卻都說方言(不正確的北京話),你看現在40歲以下的人大部份以北京話來交談,而他們的言論沒有臺灣主權議題,因為老師們都不敢講也不敢教,所以他沒這方面的知識所以他們不敢談,怕說錯了會被恥笑,要改變這種情況也是要從教育上來著手,教育是百年樹人的重大工程。

        談到教育:教育有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社會教育、人文教育,而對基礎教育我在自由廣場看到黃秀端教授的一篇評論給各位聽眾分享,而我對我孩子的教育心得也在這裡一起帶給大家分享─台灣教改何去?何從?(附件二:教育改革何去何從)

        我一直反對補習教育,補習教育應該是讓大孩子認為自己不足時,再撥時間去補足;而非小學就開始補習,讓孩子都沒有童年、沒有自我;像一部讀書的機器,應該多讓孩子多加沉澱思緒,而家長應多關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以我的孩子為例(待續)。

附件一:充滿驚喜的土地(周大中)

台灣,一塊奇妙又充滿驚喜的土地,有層巒疊嶂的翠峰高山,也有湍急的溪谷流迫,在城市大樓,滿是使用先進設備的忙碌人群,往鄉村深處,有恬然無憂的閒適老少,這裡是全球排名第一位產品的製造基地,也是民俗節慶多采多姿、擁有無數藝術瑰寶的和樂家園。台灣的生力,正是隱藏在這些不同層面背後的感受與悸動!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只要是真心愛台灣的人,他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對台灣生命力的自我期許,不管是在馬路上揮汗操勞的工人、在資訊企業絞盡腦汁設計程式的工程師,或是在家庭煮飯洗衣忙於家事的主婦、在公園荷花池畔寫生的小朋友,只要認真、健康的過日子,冥冥中都對台灣的存在作出持續不斷的奉獻,讓台灣在地球的漫長歷史中,穩穩地運轉不息。

但是,人與人之間要作更緊密的往來與互動,才能使台灣的生命力進一步凝聚並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在這個溝通頻繁的社會,每個人都很難自我孤立、獨善其身,必然與其他人發生深淺不同的關係,若所有人的人際關係都維持平順通暢,社會自然和諧美好。每一個人不僅要使本身的人際關係保持良善穩健,也應視自身能力的多寡,盡力協助其他人改善人際關係,這才能使整體社會更溫馨亮麗,台灣的生活品質因而提升,生命力也將更為茁壯充實。要改善人際關係,應該先從自己最親的家人身上著手,夫妻婚姻關係需要費心經營,父子、母女、兄弟姊妹關係也何嘗不需要好好處理,家庭生活完善美滿之餘,也善用自己的能力,來幫助其他人、為社會作更多服務與奉獻,如此一點一滴,逐步累積凝聚,台灣生命力於焉得以持續發揮擴展。

附件二:教育改革何去何從(作者黃秀端/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澄社執委)

最近好像一夕之間各式各樣的教改團體或反教改團體突然活躍起來,提出各種相互矛盾的批評。九年一貫、師資多元化一下子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對象。令人困惑的是,這些理念在過去也曾經經過很多的探討,才付諸於實行的;若是一無是處,當初為什麼有人主張要實施呢?

九年一貫強週國小六年與國中三年課程的連貫;一綱多本原先是要讓老師有更多的自主空間;多元入學是要打破表面公平,但是用單一且唯一的標準來取才的聯考,讓那些不適合用聯考單一標準的學子也有機會入學;建構式數學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著重學生的解題、溝通、推理和聯結的能力;師資多元化打破師資由師院壟斷的現象。這些理念看起來都沒有什麼問題,為何實施後,問題層出不呢?

我們有一個根深柢固的結構,這個結構無法打破,再多的教授提出教育重建宣言都將無濟於事。家長拚命要小孩擠進明星學校,而學校本身以及家長也都以教出多少進入明星學校的學生來衡量老師及學校的好壞。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學生的選擇與偏好完全被漠視,成績好就是好學生,成績不好是壞學生。前者被視為瑰寶,後者被棄之如敝屣。記得四年前,我們有群不希望孩子們受這麼多升學折磨的家長,提出非常簡單的訴求:「尊重孩子,絕不打孩子;減少考試用測驗卷」。這樣的訴求竟然在很多學校吃了閉門羹。在此過程中,我們經常從學校及老師方面得到的反應是,「不打孩子是不是就是不要我們管孩子了?」「不考試、不做測驗卷,如果他們考上某個爛高工誰要負責?」而當兒子班上兩位成績很好的女學生想要留在社區高中放棄就讀北一女、中山女高的機會時,卻必須承受來自學校多位老師的壓力,因為上明星高中的比率一直是我們衡量這個學校的標準。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當然無法容忍建構式數學,因為它強調在解題過程中尊重孩子的想法,容忍他們有不同的解法,但並不強調唯一的解題方法,也並不特別強調快速計算能力。而數學考試強調的若是要學生在很短的原間內解決很多的問題,當然大家會覺得他們的程度低落。一綱多本在升學主義作祟下,成了學生的夢魘,因為大家害怕考試時若出現我們用的教科書沒有談到的內容怎麼辦?因此就拚命到補習班學習各版本精華。儘管教育部說題目不會這樣出,但是沒幾個家長聽得進去。多元入學的推甄與申請分發,本來是要給有某些特殊才能的學生有不同的升學管道,卻造成家長不管小孩願不願意或有無這方的資質,都拚命去補才藝,無非是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可是他們忘了,即使小孩沒有任何特殊才藝,他還有考試分發的管道呀!也就是說,如果不想上才藝課,用考試分發方式,也可以上想要的學校。

我覺得基礎教育最重要的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多元發展。然而升學的緊箍咒如果沒有拿掉,家長與老師的觀念沒有改變,在升學主義之下,只有成績好的學生被視為寶,所有改革將被扭曲。最後,我不認為教育只是教育專家的事,任何人都有權利來關心教育,包括家長、老師,甚至學生。但是在大家關心的同時,也不希望教育的議題成為政客操作的議題,果真如此,絕非學子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