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歌---創作歌謠CD〈芋仔蕃薯囝仔e歌〉

文/林純芬

 

今(二○○五)年八月二日至三日,靜宜大學舉辦了一場「人文臺灣.世紀經營」的教師研習,事前僅約略聽說有活動,並不是很清楚日期與研習內容,只是想不要再東奔西跑而未報名。但到八月三日中午,一位彰化縣鄉土文化學會新認識不久的朋友臨時要我帶他進校園,以節省尋找會場的時間,我們抵達會場之後不久,輪到由王藝臻老師進行演說。

 

在西屯國民小學教音樂的王老師,演說的內容以創作童謠為主,兼具理論和教學的實用性,會中並穿插播放童謠,非常生動活潑。從王老師的演說中,不難想見其熱愛臺灣、熱愛生命的生活態度,她並說兒子要升小學五年級了,但因有所感,決定再生一名孩子,挺著大肚子賣力地為教師們演講童謠,其熱力和深度眞令人感動。這位出身於眷村的教師與鄉土語文教師莊美華等人,共同編寫了創作歌謠CD〈芋仔蕃薯囝仔e歌〉,為學童們增添了美妙的生活情趣,在部份歌詞中也教育孩子們要如何去愛臺灣。

 

〈芋仔蕃薯囝仔e歌〉採雙CD的形式發行,第一片CD一共收錄二十二首歌曲,主要由莊美華作詞,王藝臻編曲,並有楊翠的旁白介紹專輯內容。這些歌曲分成「可愛動物篇」、「自然篇」、「交通工具篇」、「童玩篇」及「生活、人文、環保教育篇」,歌詞內容基本上都可以算是童謠。「可愛動物篇」收錄〈刺毛仔蟲(毛毛蟲)〉、〈蛺仔(蝴蝶)〉、〈椪鼠(松鼠)〉、〈龜〉、〈水雞鼓〉、〈虫奄虫甫虫齊(蟬)〉、〈蠓仔(蚊子)〉、〈大肚乖仔(蝌蚪)〉、〈城市三俠(白頭翁、麻雀、綠繡眼)〉和〈海豬〉;「自然篇」收錄〈寒佮熱〉、〈月娘〉、〈踅公園〉及〈北風〉;「交通工具篇」有〈火車〉和〈飛凌機〉兩首;「童玩篇」收錄〈跳索仔〉和〈風吹〉兩首歌謠;「生活、人文、環保教育篇」則有〈起毛志〉、〈迎媽祖〉、〈臺語有夠嫷〉及〈逐家做環保〉四首。

 

「可愛動物篇」所描寫的動物大多是孩子們在生活中較容易見到的,令人覺得十分熟悉、親切。例如〈椪鼠(松鼠)〉:「椪鼠椪鼠像貓鼠/爬佇樹頂吃果子/喙仔尖尖眞古錐/尾仔椪椪尚界嫷」。松鼠是討喜的小動物,在西屯國小附近的逢甲大學校園裡,尤其是「榕榕道」的老榕樹上,經常有可愛的松鼠穿梭其間,吸引一些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觀賞。概括來講,「可愛動物篇」歌詞充滿色彩、聲音及動感,尤其是CD裡的音樂輕快活潑,電腦音樂模擬動物聲音,頗能讓小孩子隨之手足舞蹈起來。假如能再輔以色彩鮮艷的手繪圖片,相信更能吸引孩童們的目光。

 

「自然篇」中的〈寒佮熱〉,嚴寒與酷熱是人們普遍的生活經驗,雖然歌詞十分口語化,卻能深刻地打動人心。〈踅公園〉取材於春暖花開、處處鳥囀的公園景致。〈北風〉也生動地捕捉到呼呼北風擾人安眠的煩亂心情。「交通工具篇」分別描寫天上的飛機與地上的火車,高空中的飛機總是帶給孩童無限的想像空間,而長長的火車也經常是孩子們的最愛,作詞編曲者眞的是掌握了如何吸引孩子的生活焦點。

 

「童玩篇」中的〈風吹〉,歌詞是:「竹骨紙身披彩衣/大人囝仔攏愛預/風若愈大愈合意/拄著雨來走去宓」,具體地反映了看著風箏遨遊天空的快感與躲雨的心情。「生活、人文、環保教育篇」中的〈起毛志〉及〈逐家做環保〉,都是希望孩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歌謠,歌詞淺顯易懂,卻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第二片CD一共收錄十七首歌曲,主要仍由莊美華作詞,王藝臻編曲。這些歌曲分成「歷史記實臺灣篇」、「美麗臺灣篇」、「疼惜臺灣篇」、「趣味臺灣篇」及「希望臺灣篇」,就歌詞內容來看,一部份可算童謠,另一部份則青少年以上的年齡比較能瞭解。「歷史記實臺灣篇」收錄〈歷史眞相〉、〈眞心〉、〈正港兮臺灣人〉、〈臺灣向前行〉及〈逮著全世界〉五首;「美麗臺灣篇」收錄〈苦楝仔若開花〉、〈梅花鹿〉及〈田嬰(蜻蜓)〉三首;「疼惜臺灣篇」收錄〈芋仔蕃薯〉及〈疼孫〉兩首;「趣味臺灣篇」收錄〈我卜問〉、〈囝仔人〉、〈臺灣料理〉、〈厝邊婆〉及〈黑蜘蛛〉五首;「希望臺灣篇」收錄〈向望兮花蕊〉及〈企挺挺  向前衝〉兩首歌曲。

   

        「歷史記實臺灣篇」欣賞對象的年齡大約要往上提至中學生以上,若是對於國小低、中年級來說,可能需要教師及家長做一點解釋,孩童比較容易瞭解。〈歷史眞相〉可以指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也可以泛指臺灣其他歷史事件。〈正港兮臺灣人〉是作詞者所認為的,眞正的臺灣人應該是怎樣的人。〈臺灣向前行〉強調包容、團結的重要性。

 

        「美麗臺灣篇」分別描寫苦楝仔、梅花鹿及蜻蜓,苦楝仔就是苦苓樹,這首歌詞是:「苦楝樹/紫花蕊/三月天/展新枝/伴春風/笑微微/溫柔意/無幾時」,短短二十四個字,卻能夠傳達出苦楝仔的開花的姿態、色澤、時間,以及它所展現的柔和意象與人們無奈的心情。〈梅花鹿〉歌詞前半段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美麗溫馴的梅花鹿,後半段則轉而以梅花鹿的立場,擔心人們割取鹿茸與猛虎的攻擊,能夠讓孩童產生同理心來愛護動物。〈田嬰(蜻蜓)〉則在歌詞中反映假如蜻蜓成群飛舞時,就表示快下雨了,也具有寓教於樂的功能,這首歌就像氣象諺語「田嬰結做堆,出門穿棕簑」一般,以簡潔的字句就能傳達生活經驗。

 

       「疼惜臺灣篇」中的〈疼孫〉描寫阿公帶牛車到菜園挽菠菜,阿媽將之炒豬肝供孫子食用的情形,末尾四句為「吃甲乖巧會得人疼/啥麼病來嘛攏毋驚/身體勇健會考第一名/做一個父母兮心肝囝」,其實吃了這道菜與孩童乖不乖、健不健康、是否考第一名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是「疼」、「驚」與「名」都是押韻,便於孩童記憶與唸唱,況且「乖巧」、「健康」和「考第一名」都是大人對孩童常有的期望,小孩聽了、唱了也高興。

   

       「趣味臺灣篇」裡的〈我卜問〉歌詞主要是提及先有竹才有筍還是先有筍才有竹?先有蛋才有雞還是先有雞才有蛋?不但以設問法來創作,這兩大問題也充滿趣味。近年來臺灣電視媒體更發達了,介紹各地小吃、飲食的節目也跟著多起來,市面上有許多介紹小吃的書,二○○三年也有了《臺灣飲食文選》的出版,而這首〈臺灣料理〉更是讓人垂涎三尺呢!其歌詞是:「講著臺灣兮料理/寶島四屆滿滿是/煎煮炒炸滷燉醃/金針脆脆炒木耳/鳳梨甜甜炒豬肺/鹹菜酸酸炒筍絲/魷魚愛煮五柳枝/魚翅鮑魚尚高貴/甜湯福圓燉蓮子/土豆研粉參麻藷/臺灣料理好滋味/吃著謳佬擱觸舌」,眼前好像擺滿了一桌各種味道的佳餚

,很好吃吧!〈厝邊婆〉生動地描寫了部份婦女們喜歡三姑六婆的習性。

 

      「希望臺灣篇」的〈向望兮花蕊〉及〈企挺挺  向前衝〉所寄寓的意義與「歷史記實臺灣篇」比較接近,且更為傾向光明面。

        臺灣在日治時期即已著手童謠的採集,如臺灣總督府編修課平澤丁東所編的《臺灣之歌謠》、張淑子的《教化三昧集》。民國八十六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了《臺灣童謠選編專輯》,民間不乏專書的出版,但保留傳統之餘,也要鼓勵創作新的童謠、歌謠,這樣才能使歌謠文化更加充實、豐碩。筆者第一次聆賞了〈芋仔蕃薯囝仔e歌〉就落淚了,雖然其中有些歌詞用字還有待商榷,但仍要在此為莊美華及王藝臻兩位老師的努力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