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8 自由時報 轉型正義 情何以堪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1.18 自由時報


民進黨大輸主因之一是首次適用新的選舉制度,國、民兩黨得票比率與席次比率的落差太大,這是常識上可以判斷的、應該早日改正的制度扭曲,毋待贅言。其實在二○○五年選舉任務型國代準備修憲的時候,投票率只有二十三%,民進黨得四十二.五%、國民黨三十八.九%、台聯黨七.○五%、親民黨六.一一%,立委林濁水發表的評論是「大黨恐龍化、小黨泡沫化」,當時本人,以及劉一德等站在台聯黨的立場,針對票票不等值,以及公投複決門檻太高等問題大力批評,本人且努力推銷德國式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可惜都是狗吠火車。

制度只是加深民進黨失敗的程度而已,民進黨的立委敗選當然另有原因。這幾天有人歸咎於杜正勝、謝志偉顯然也不公平,若沒有阿扁的意旨,誰敢斗膽在選前操作那些敏感議題?而阿扁以總統之尊,竟把多年來造成M型社會的原因簡化為過度投資中國,即便如此,執政七年多以來的中國經貿政策是誰要負責?類此公共政策論述貧弱,更凸顯出「去蔣」或「公投綁大選」之權謀與缺乏誠意,今天公投的結果如此,連我們長期關注轉型正義的人亦情何以堪。

其次,單一選區的現實是導向兩強對決,但是社會上的政治立場不論「統獨」、「左右」都有不同程度的光譜現象,小黨是消滅不了也不應消滅的,勝選的邏輯是要先整合同一陣營內部,所謂整合應該是協商分享然後才能一致對外,這次的經驗顯然是藍營成功而綠營失敗,民進黨和台聯黨到了最後一刻還在對抗相殺,「沒有兩個錢幣不響」,且莫單責一方。

民進黨立委選敗的病灶,正好是謝長廷的人格特質最能彌補的地方,這是我們看好謝長廷的主要理由,尤其當國民黨已在國會取得壓倒性多數的局面下,既然已不可能「喬過半」,民進黨如何立基於權力必須分立制衡的民主價值,以及總統願意與國會多數黨和解共治的胸襟,說服多數選民相信未來四年國政不會空轉而願投他一票?

相信謝長廷能「求同存異」,以和解包容的態度處理大綠小綠的關係、處理入聯返聯的議題,乃至將來當選總統與中國、美國不卑不亢相處。 (作者陳儀深  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