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1自由時報   馬總統將經濟命脈連根拔起拱手奉送中國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801自由時報   

在知識經濟時代,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把高科技產業視為經濟的命脈。我國創造經濟奇蹟之後,產業的升級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得力於政府二十多年來扶植半導體產業。猶記九二一大地震之初,全球市場原先以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也受創嚴重而為之劇烈波動,及至知悉我國半導體產業安然無恙才平息下來。僅此一事便足以看出,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在全球市場有多重要,而高科技產業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見一斑。

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我國的高科技產業優勢逐漸流失了,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只顧個人短利的業者偷跑西進,將政府支持研發的高科技技術轉移中國,中芯、宏力、和艦都是例證,那些業者所擁有的高科技技術,最初是納稅人的錢所造就出來的,如今卻前往中國為台灣製造競爭對手,剝奪台灣人民的工作機會和所得,簡直就是「吃裡扒外、恩將仇報」。二是盲目的「積極開放」政策,從扁政府到馬政府都成為主旋律,尤其是馬政府上任兩個月來唯鬆綁為能事,無視國內經濟亂象不斷,馬總統日前且宣布剋期無條件開放十二吋晶圓,形同把台灣的經濟命脈連根拔起。

眾所周知,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利基,在於相關產業的群聚效應,從IC設計到封裝測試形成其他國家所無的上下游分工體系。但有些業者卻天真地幻想,可以將竹科經驗到中國複製,打造更大的半導體產業,而主政者和政府官員也未辨利害,隨波逐流,動輒以「業者比政府更清楚自己的需要」作為開放的藉口,完全沒有「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基本觀念。殊不知,需要巨額資金投入的半導體產業紛紛西進,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不僅將喪失原有的優勢,而且,連帶地大量資金也隨之離開台灣錢進中國了。如此一來,台灣還剩下什麼?

發展高科技產業,早已成為中國的國家策略。一九九○年代以來,中國積極拉攏國際著名半導體企業到中國投資,台灣當然也包括在內。中國的最終目的不是讓錢進中國的業者賺錢,而是想獲取核心製程的技術轉移,並完成複製其國外已有的產業聚落。

然而,美歐日等國家對敏感科技管制的法規與政策比較完整,不容易讓中國得逞。在這種情況下,缺乏戒心的台灣業者,由於政府疏於有效管理,遂淪為中國下手的肥羊。二○○二年政府有條件開放八吋晶圓登陸,正好投中國之所好,幫其完成產業升級之夢,台灣二十多年的努力成果,就此「資匪」。

開放更高階的十二吋晶圓登陸,對於台灣產業的衝擊更大,需要各界嚴肅地討論、辯論,絕不可由馬總統一人說了就算數。老實說,馬政府上任不過兩個多月,實難令人相信已經對開放十二吋晶圓登陸做好功課。正因如此,才會有剋期且無條件開放的決策,把開放十二吋晶圓登陸視同兒戲。

當年,扁政府開放八吋晶圓登陸,至少還規定廠商必須完成十二吋晶圓製程量產之後,才能輸出○.二五微米製程的八吋晶圓。如今,馬政府卻要把十二吋晶圓無條件奉送中國,這是什麼心態在作祟值得推敲。

我們寧可相信,開放十二吋晶圓不是馬總統處心積慮推出的政策,意圖藉以達成終極統一的目標。或許,馬總統急於開放十二吋晶圓,是股市持續下跌、通膨陰魂不散、物價不斷攀升等困境下的「病急亂投醫」。果真如此,我們認為乃下下之策,因為十二吋晶圓送給中國之後,台灣的高科技及其他產業均將一併被拖垮而衰敗,使得股市、通膨、物價問題更加無解。而馬政府也將只能更仰賴中國的經濟統戰甜頭,並牢牢地把一中枷鎖套在台灣的脖子上,這絕不是馬總統所描述的「開放則興盛」,反倒是鎖進中國之後的「閉鎖則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