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2自由時報   外交休兵的背後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812自由時報   

馬總統上台之後開出所謂「外交休兵」的藥方,強調將以對中國主動休兵的善意,來換得台灣實質的外交空間。因此也引發各界對照民進黨執政時期所謂的「烽火外交」。事實上,從來就沒有所謂「烽火外交」。這個名詞的始作俑者是二○○二年聯合報的新聞以及社論標題,以「烽火外交」所暗示的「不負責任」、「到處放火」的潛在印象來污名化當時民進黨的外交政策;從來就只有「攻擊式外交」,意味以攻代守,以攻擊做最佳的防禦策略。

在攻勢外交的掩護下,民進黨政府時代最大的斬獲,在於實質外交。在對日關係上,建立了與日本無可替代的互信關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都曾公開表達民進黨時期的台日關係更勝李登輝執政時期;台灣對歐盟、歐洲議會的經營,也使得在WHO議題上,贏得他們為台灣發聲;至於過境數次的印尼、出訪的阿拉伯國家,則可以清楚看出實質外交的成果;針對中美、南太平洋國家所設立的「新興民主論壇」則成為台灣對該區的實質外交平台;在對美關係上,扁政府也以硬中帶軟的戰術贏得美國關鍵時刻的支持。

所謂「外交休兵」,就表示一切的主控權交給中國,只有在中國限制其主權行使的前提下,台灣才得以維持現狀;一旦中國有需要彰顯其主權,或者無法壓抑其主權時,例如內部民族意識高漲,或者需要彰顯國威來建立內部團結時,台灣可能就是第一個祭品。

外交本來就是主權的行使,既然只要台灣行使主權,在中國眼中都是「挑釁」,那麼只有外交繳械才符合中國期待,因為投降的正是台灣主權。說穿了,所謂外交休兵,休兵的不是外交,而是主權。

我們真正憂心的,不在於一個錯誤的外交政策而已,而是要揭露這個政策的背後,事實上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選擇,真正的關鍵不在政策的優劣,而在於對台灣主體意識的選擇。對於民進黨政府來說,只有以台灣主體性為前提的外交才有意義;而對於國民黨政府來說,台灣主權卻只是一個可以交換的談判籌碼,中國的喜怒才是真正關切的主題。這才是「攻勢外交」與「休兵外交」背後真正的政治選擇。

(作者王時思 為凱達格蘭基金會執行長,原文《攻勢外交vs.外交休兵》完整版請參見http://www.ketagalan.org.tw/index.php?ramework_num=116&CID=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