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2自由時報   澄社評論/毛澤東與八二三砲戰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822自由時報   


毛澤東在五十年前決定發動八二三砲戰,表面理由是英美登陸約旦、黎巴嫩,他想在「遠東燒了一把火,看它(美國)怎麼辦」。實際上是不滿長期以來福建遭到軍事突擊,擔心蔣介石在總統任期結束前反攻大陸,更有意測試美國防衛金門與馬祖的決心。

毛澤東在砲擊的決策過程中,幾乎是唯一的主角,而且是政治、外交、軍事、宣傳一把抓。毛澤東在砲擊金門之前,擔心擊斃美軍顧問,想過是否先通知美方;在美軍護航國軍運補金門之後,毛澤東特別指示「不打美艦,只打蔣艦」。毛澤東面對一些要轟炸、登陸金門的鷹派意見,表示:「不是不想拿下金門」,但「要考慮美國的態度」。毛澤東雖說美國是紙老虎,但對美國調遣航空母艦、支援國軍八英寸榴彈砲、響尾蛇飛彈,並以海空突破金門封鎖,只能自行宣布停火結束砲戰。

中國總理周恩來為了預防美國護航運補金門,提議宣布擴大三海里領海為十二海里,但護航的美艦仍停留在金門岸邊三海里處。在砲戰正猛之際,毛澤東同意與美國在華沙進行大使級會談,表明砲擊是「火力偵察」,談判則是「外交偵察」。若說金馬外島危機是艾森豪總統任內的夢魘,毛澤東在危機期間也是焦慮不安。他甚至在半夜凌晨親自改寫「人民日報」有關砲戰的社論。蔣介石置重兵並以要塞堡壘建設金門,是八二三砲戰國軍犧牲人數極低的主因,但他的作戰計畫偏重防犯中國的「兩棲進犯」,對「砲擊封鎖」反而未能預作徹底的對應。

毛澤東對金門最後決定「打而不登,斷而不死」,但顯然是一邊打一邊調整,先後決定停火一週、二週,然後,接受周恩來的建議:「斷要放寬些,打也得放鬆」。在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問台北之後,毛澤東更決定「單(日)打雙(日)不打」,而此一奇特的停火安排一直到一九七八年底美中宣布建交才結束。毛澤東注意到艾森豪政府逼迫蔣介石自金馬撤軍,而可能製造出「兩個中國」隔海分治,因此鳴金收兵,藉由金門留下兩岸對話的渠道。他甚至講只要台灣開口,可以供應金門糧食、蔬菜及用油。

二○○一年,金、馬與廈門、福州開始小三通。砲戰後五十週年,金門地方官員要求撤軍,連用水也要從中國大陸引進。過去國軍為了砲轟大嶝島堤橋,與美軍顧問團多所辯詰,如今該島卻可能成為金嶝(廈)大橋的彼端起點。在兩岸政治、經濟關係快速改善之際,國軍應少受政黨政治的影響,站穩腳步、穩定軍心,持續構築防衛台澎金馬的力量。毛澤東發動八二三砲戰,有文鬥與武鬥,胡錦濤對台政策何嘗不是如此思維,台灣不能單有「化劍為犁」的準備。

(作者林正義 為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