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7自由時報   選前愛台灣 選後主權拋一邊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827自由時報   

記者王寓中/特稿

馬英九總統就職百日,無論在國防、外交、兩岸乃至財經政策,所有核心,幾乎都指向「中國」,選前「台灣情」,執政後「中國心」。台灣人民最憂心的是,在馬政府執政下,台灣到底是從中國的突圍中,找到立足世界的興國大道?抑或將國家前途,全部仰賴在中國的施捨與恩准下,進而雙手奉送尊嚴,甚至國家主權?

舉國西進 台灣門戶大開

人民不禁要問,馬總統要替台灣打下的百年基業,是不是「求和委全」?問題已經不在於昨是今非抑或昨非今是,而是說得再多,終也掩飾不了「心之所嚮」及「所作所為」,未來從台灣的歷史評價馬總統,也將由此論斷。

從競選國民黨主席到參選總統,馬英九及其團隊深知馬的最大罩門就是外省人的「原罪」,因此所有活動、文宣訴求主軸,就是「去中國、愛台灣」,最後也是靠這一招打遍國內無敵手,順利登上總統大位。

黨主席勝出,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連結台灣,因特別費案被起訴參選總統,一路狂掃基層,博的是「台灣情」,為了化解「不是台灣人」疑慮,最後喊出「燒成灰也是台灣人」;講到捍衛台灣主權,對中國的「狂喊猛罵」,絲毫不輸對手,選前四天面對中國鎮壓西藏事件,連「不排除不派團參加二○○八年北京奧運」的話都講出。一切的一切,都為了選舉。

五二○就職後,馬政府拚兩岸開放不遺餘力,而重啟兩岸協商最重要的「九二共識」前提,在中國領導人胡錦濤三二五和美國總統布希通話後,馬政府逕自以為有了「各表」,中國官方則仍維持「一個中國原則」情形下,台灣門戶大開,舉國「西進」,在一個從頭到尾沒有共識,各說各話的基礎上,寄財經、外交、國防等國政希望於中國,台灣的「主權」籌碼還剩多少,能不令人憂心!

在兩岸上,馬政府擱置爭議、盡釋善意,六四不再談平反,馬總統稱「馬先生」也可以,從黨到政商,往北京的路上絡繹不絕。北京奧運「中華台北」稱呼及台灣代表團進場順序爭議,爭了等於沒爭,反正執政黨領袖到了對岸,不也同聲唱和「中華一族」,甚至可以講台灣選手在中國比賽有「主場優勢」。

至於在「兩岸和解」、「外交休兵」的示好下,邦交國只要維持現有的「二十三個」就好,台灣一味讓,為的是什麼?中國一路給,圖的又是什麼?

在對內方面,選前講燒成灰也是台灣人,五二○就職當天,感念的話才講完,總統府網站就「去台灣」,接著外交部以「訪華」取代「訪台」,國防部恢復軍人讀訓,要國軍「實行三民主義」,陸官校歌重新「黨旗飛舞」,台灣郵政改為中華郵政,「去台灣」不遺餘力,如果所謂的「共生和解」,是要從根本上剷除台灣人追求獨立的自由意志與選擇,這會是台灣人冀望的「全民總統」嗎?

對中處處討好 籌碼盡失

嚴格說,馬團隊在五二○前、後的兩岸及維護台灣主權的作法,都還是在「競選」。之前是為了三二二勝選贏回政權,五二○後是為了維繫政權以至下次的連任之路,這才是台灣雖歷經二次政黨輪替,但國家發展定位及主權認同仍無法取得一致共識的根節所在。

馬政府就任百日,處處討好、父子騎驢窘態畢露,追根究柢,就是從競選、執政至今,都始終未將要把台灣帶向何處的國政藍圖說清楚、講明白。所依恃的,只有扁政府八年做得多不好、多差,如此執政邏輯下,台灣連中國這關恐怕都難過,如何結合東亞、佈局全球,進而走向世界、海洋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