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6大紀元時報  不斷擴張的中國死海區
上一頁 向上

20080916大紀元時報  

【記者文龍/綜合報導】9月初,大陸官方媒體報導了一系列海洋汙染問題,特別在一個月前,在奧運帆船比賽舉辦地青島,瘋狂生長的綠藻覆蓋了整個海岸線,差點使奧運帆船比賽泡湯,當局出動了船隻4,800餘艘次、人員4萬餘人次,經過60多個日夜的打撈。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海洋汙染造成的嚴重後果。

目前中國沿海汙染嚴重地有200多處,這些種類繁多的汙染物質進入海洋後,極易引起大面積海域嚴重缺氧,從而造成海鳥與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成為真正的「死海」。如今中國的「死海」區域不斷擴張,以至於大陸媒體不得不緊急呼籲關注並治理海洋汙染問題。

東海海洋荒蕪嚴重

中國東海是目前面積最大的「海洋荒漠區」之一。所謂「海洋荒漠區」,是指海洋中存在的低氧、缺氧區域。由於缺乏必要的氧氣,水生生物往往無法生存,所以也被稱為「死海區」。一旦海水中氧氣濃度降至3毫克/升以下,大多數魚類和貝類如果不能逃離,都將窒息死亡。

據財經網報導,早在2006年10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報告中,就已經將長江口和珠江口明確列入了新增加的「海洋荒漠區」名單中。2005年,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對長江口及毗鄰海域進行調查,調查區域包括江蘇省沿江8個市、浙江省沿海6個市、上海市以及長江口外和杭州灣附近海域,涉及陸域面積10.36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結果發現,3.8萬平方公里海域範圍內,從海底採集上來的樣品中,1/3沒有任何底棲生物,海底「沙漠化」現象較為嚴重。

人為汙染惹禍

隨著汙染加劇,長江徑流攜帶入海的氮、磷營養鹽也在不斷增加。專家認為海洋的營養鹽汙染給藻類的生長提供了物質基礎;一旦遇到合適的溫度、光照條件,就會導致藻類大範圍爆發,從而形成赤潮。而赤潮到了後期,將營養鹽消耗殆盡後就開始沉落海底並被細菌分解,這個過程會消耗大量氧氣,從而形成缺氧區。

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中國有記錄的赤潮有300多次,發生次數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其發生規模也呈急劇擴大的趨勢。

海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結果顯示,中國約53%的排汙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質量處於差和極差狀態,底棲環境質量未見好轉。

僅以江蘇、浙江兩省為例,《江蘇省2007年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江蘇省98.2%的入海排汙口超標排放。江蘇省海域面積約3.7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 954公里。2007年全省56個入海排汙口中55個超標排放。與排汙口鄰近的65.4平方公里海域,海水質量均為劣四類,生態環境處於極差狀態。

《浙江省2007年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浙江省96.7%的排汙口超標排放。該省擁有4.2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其海岸線總長6,486公里,居全國第一。去年被監測的30個陸源入海排汙口中,有29個超標排放。在13個重點排汙口鄰近海域中,53.9%生態環境質量極差或差。

治汙刻不容緩

通過主要河流排入海洋的汙染物,仍然保持著增長態勢。統計顯示,2007年由長江、珠江、黃河和閩江等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主要汙染物總量為1,407萬噸,比上一年增長了1.8%。

江蘇省一位不願具名的海洋專家認為,江浙海域的嚴重汙染更深層原因是兩省沿海地區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對此,沿海的各級政府難辭其咎。這位海洋專家不無擔心地指出,地跨兩省的太湖在「先汙染,後治理」模式下積重難返,從現在情況看,兩省海洋環境正在重複老路。

早在兩年前,中國海洋專家就提出警告,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治理汙染,渤海在1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就會變成「死海」。海洋專家估算,即使現在立刻停止向渤海排汙,恐怕需要至少200年的時間才能使渤海徹底恢復原來的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