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1自由時報   李遠哲生逢戰亂 渴望和平自由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1201自由時報   

記者彭國偉/特稿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卸下院長職務,更有時空投注心繫議題,尤其參與國際科學活動。很多學界人士多認為,這位活躍的諾貝爾獎得主終會是國際科學組織的領導者,確實如是了。

國內對李遠哲或有了解,不過,國外又如何看他過去一路走來呢?令人好奇。李遠哲的母校柏克萊加州大學最近亦祝賀李當選ICSU會長,並推薦閱讀柏克萊《觸媒》雜誌(Catalyst)稍早作的一個深度報導,介紹四位傑出校友,其中之一是訪談李遠哲,讚美李遠哲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觸媒》同時著墨他關心政治意向的起源:出生時正值戰亂期間,生活顛沛,渴望能有和平及自由;而其關切議題涵括人權、政治、價值觀等,有時細緻,有時宏大,其中很多線索顯示出了與其理念發展的相關性。

《觸媒》指出,李遠哲初到美國時以為只會是短暫的求學,結果花了他卅二年才又回到台灣。因為,他逐漸了解到新角色的重要性。他說:「在美國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但是現在應是回到祖國效力的時候了。」他成為中研院長後,吸引世界級人才到中研院,培養有創意的年輕研究人員,並且推動教育改革,政治民主化,以及關心兩岸議題等。

李遠哲所關注的不只是自己的國家,他很本能地為尋求國際的和平效力。二○○三年一月,他和全球四十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簽署一項呼籲,反對「未得到廣大國際的支持,即對伊拉克採取先發制人的戰爭…這樣的戰爭會傷害而非保護美國的安全以及其在全球的地位」。李遠哲亦未遺忘於一九四八年時,孩提時的難民危機,因此成為加入國際科學委員會的八位諾貝爾獎得主之一,這個委員會負責擬定《以色列—巴勒斯坦科學組織》的政策。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科學家可以在這個組織下一起從事研究。

李遠哲從中研院長退休成為榮譽院長,積極呼籲台灣及全球面對全球暖化的威脅,並且開始以部分時間的方式加入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擔任能源政策部門的特別顧問,提供意見給LBNL主任,這位主任亦是中研院的院士朱棣文。

《觸媒》結尾指出,李遠哲已退休,卻顯示有更多的時間是在移動中,很少在家,他已不再被侷限在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他是一位「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