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6大紀元時報  小農作 大驚奇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116大紀元時報  

☉陳可涵

周星馳電影有句台詞是這麼說的「鹹魚翻過來,它還是鹹魚啊」。這句話用在台灣的農產品來說,可不盡然。伴隨全球陷入糧食短缺問題,與消費者對食物機能特性的需求愈來愈多元的趨勢,擁有豐富農業資源的台灣,結合生技產業將農產品「高值化」,以生物科技帶動原本不起眼的加工產物的升級,不論是花生莖或愛玉籽,它的價值就已經不是我們眼前看得到的而已了。

台灣農產品加工製造的新技術已相當純熟。過去農產品的加工是為解決地區性生產過剩問題,避免產銷失衡,以加工方式調整食物特徵,使農產品不會因氧化或日照變質,得以延長保存時間,突破地域限制,再賦予精美包裝,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近幾年在產學合作之下,針對原料的機能特性做試驗,除了搖身變成保健食品,也可以當作食品添加的原料,拓展在國內的應用市場,朝更高價值的下游產品發展。

例如在鄉野間一直被視為雜糧作物的花生莖,每年除了量產的花生,花生莖就只能運用在堆肥或製作成飼料。在產學合作之下,發現花生莖中竟有當前最熱門的「白藜蘆醇」成份,利用生物科學萃取方式,濃縮成為粉末原料,調配成機能保健營養食品,可以添加在西點、麵包、米麵食品加工等。還有被當成消暑飲品的愛玉,含有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愛玉果膠能增加腸道消化物的黏度,降低膽固醇的吸收率,經過生物科學萃取,就是代餐包原料或者輕食料理的食材首選。這兩種都是量產又廉價的農產品,然而經過生物科技加持,身價則不同凡響。

金線連則算是比較不一樣的例子。它在民間有「藥王」之稱,健康價值很高,1台斤的售價接近新台幣4千元,曾在中台灣造成栽種風潮,但九二一地震對產地重創使得栽培產業日趨沒落。直至有國內醫藥大學研究證明它的藥理活性,成功以生物技術萃取其中成份之後,才又帶動中部金線連產業的第二春。

台灣的藻類養殖工業成熟,是各國食品與養殖業重要的原料來源,供應世界超過一半的量,但是真正將微藻商業化的卻是日本跟美國。現在國內有業者急起直追,直接向保健食品、美容產品與機能性食品進行開發,發揮原料來源的優勢,從目前原料生產外銷第一的角色,往食品生產等活動發展,與日本或後起的東南亞國家有不同層面的合作機會。

食品加工是農產品的創意,生物技術為食品加工再創新局,在全球面臨糧食短缺問題與愈益重視食品營養保健價值的潮流下,這種結合對景氣低迷的台灣而言有不小鼓舞作用,不僅是產業轉型又能提供就業機會。先天上台灣掌握原料優勢,後天上國內不斷有創新技術或具前瞻性的學術資訊發表,機會近在眼前,但業者表示,仍期待有一個完整的產銷平台,加速產業上中下游的整合,以長期觀點來經營市場,在萬事俱備的基礎下,開拓並穩固本土產品在國際上地位及需求。

──轉載自《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