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1大紀元時報  台灣與北京改善關係 是福是禍?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201大紀元時報  

☉陳邁克/編譯

獨立作家包雲(Philip Bowring)10月7日在《紐約時報》發表〈台灣與中國〉(Taiwan and China)一文。作者認為,馬英九政府為了經濟利益,對北京過度讓步,可能危及台灣的民主自由。

馬英九對北京過度讓步

包雲表示,台灣作為一個實際上獨立的國家,已經逐漸接近香港的一國兩制。國民黨的親共趨向、以私利為中心的商業團體、還有經濟上脆弱的普遍感覺,一起把台灣推向迎合北京的道路上。

以國家利益為由拒絕維族領袖熱比婭入境,是台灣取悅北京最明顯的證據,這顯然與兩岸即將簽訂的金融合作備忘錄有關。

即使合作備忘錄對台灣有利,但馬英九政府可能忘記,台灣作為事實上獨立的國家,有時候需要犧牲國家利益。熱比婭替維吾爾人爭取的自治權,可能只是台灣甚至香港所擁有的一部分。

兩岸增加金融交流縱使具有實質利益,但台灣相信自己需要依賴中國的程度,似乎超過事實。如果台灣能鬆綁保護本地企業的限制,改變官僚制度和過時的法規、稅法,就能吸引更多外資。馬英九政府在這些方面不是沒改進,而是被兩岸議題淹沒。

前台灣總統陳水扁試圖在台灣獲取政治上的高分,因而激怒北京、困擾美國。現在,國民黨似乎走向另一個極端。台灣對自身缺乏戰略眼光,來平衡其與中國大陸、美國,以及在自由民主和事實上獨立的條件下,與全球經濟的關係。

台灣受制中共

全球安全網站(GlobalSecurity.org)在5月11日發表的資深研究員史奈德(Scott A. Snyder)的文章〈台灣逐漸惡化的戰略地位與兩岸關係〉(Taiwan's Deteriorating Strategic Positio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就已經表示,儘管兩岸關係改善、經濟合作增加,但在中共持續擴軍的情況下,台灣的戰略地位卻日益惡化。台灣同時需要美國持續供應武器以及在政治上的支持,才能保有必要的空間及政治力量,而不受制於中共。

馬英九上任一年以來,中台雙方於4月份在南京召開第三次「江陳會」,會中簽訂三項協議以加強兩岸經濟合作。然而,兩岸恢復對話對台灣逐漸惡化的長期戰略地位而言,並無多大幫助。台灣的戰略地位之所以惡化,起因於中共在全球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擁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兩岸相互依賴性增加

馬英九藉由推行「大三通」與中國大陸建立較多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顯示出政府較願意接受「與大陸建立較緊密的經濟關係對台灣有顯著利益,但不表示在政治上有較緊密的整合」這樣的倡議。此外,他也希望,與大陸加強合作可以減少中共對台灣擴展經貿外交的封殺,進而獲取較多的區域或全球性經濟契機。

馬英九倡議與胡錦濤背書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可能增加彼此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也可能減少中共在政治上對台灣與東南亞鄰國建立自由貿易協定的干預,否則,台灣的競爭地位可能因此而蒙受損失。

然而,有些人認為,在經濟上與中國更加相互依賴,以獲取更多區域性經濟契機的策略,在某些方面構成危險。第一、民進黨認為,馬英九為了短期利益對北京做出讓步,這會削弱台灣在政治上保持不受北京支配的長期能力。第二、這種策略會增加北京的影響力,因為此一策略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中共是否接受台灣在維持某種程度的「國際空間」上擁有合法利益。第三、兩岸加強經濟整合會使北京更容易實行「一國兩制」,儘管大多數台灣人反對這種制度。

台灣戰略地位持續惡化

中共不斷擴充軍備也使台灣的長期戰略地位持續惡化。儘管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保證台灣擁有自我防衛、不受中共攻擊或恫嚇的戰力。然而,中共持續進行軍事現代化,卻使兩岸軍事平衡逐漸向中共傾斜。

正當美中協商對於全球穩定性的管理越形重要之際,台灣日益關注美國最終是否會屈服於中共壓力,而減少出售台灣自衛所需的武器。台灣不但需要美國持續供應武器,也需要美國在政治上的持久支持,以確保台灣擁有必要的空間及政治力量,而不完全依賴中共。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1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