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4自由時報   投降版和平協議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204自由時報   

二○○九年國防部《國防報告》意外地不支持兩岸和平協議,但對軍事互信機制CBM則很肯定,為事先取信中國,馬並進一步縮減軍力軍備。於是最近在台北、北京分頭舉行的兩岸一甲子學術會議和孫子兵法會議中CBM都成了熱門焦點。

CBM是冷戰中發展出來的,當時東西對峙雙方都具備在反擊時完全摧毀對方的實力,因此透過熱線等透明機制建立,讓對方不要誤判我方發動攻擊,以避免互相毀滅的戰爭爆發。由此可見CBM成立有兩前提:互相尊重主權和彼此有相對稱的武力。由於這兩前提在兩岸之間並不存在,因此台灣不分藍綠,甚至中國行家都認兩岸CBM不切實際。

馬政府一面推動CBM,一面在CBM建立前不顧兩岸軍力進一步失衡而進行部隊和軍備精簡乃至募兵制,非常荒唐,這樣的CBM將成為投降機制。

既然西方的CBM不能照搬到兩岸間,於是兩岸的CBM多年來發展出兩個變形:

一、台灣的不統不武模式:標準的CBM,是以不武換不武,但是台灣不武對中國沒有意義,所以有這個變形。美方人士講得最具體是李侃如的《中程協議》,他認為台海有隨時爆發熱戰的危機,所以主張協商中程協議:台灣限縮主權,換取中國不武。

二○○四年底中國推動反分裂法,陳水扁誤以為戰爭迫在眉睫,透過陸委會公開強調美國將促談,並呼籲中程協議,還委託宋楚瑜前往中國接觸,宋行前並由陳水扁宣布台獨是自欺欺人。

更奇怪的是二○○四年走上激進台獨後,扁仍一面推動裁軍和募兵,一面主張CBM。

馬的兩岸休兵、兩岸議題高於國際外交下的CBM基本上也屬於同一個模式,他也同樣犯了在CBM建立前先拉低己方政、軍籌碼的錯誤。

二、中國的統而不武模式:這當然只是招降模式。

西方用來解決問題的CBM固然不能照搬到兩岸間,而目前發展出來的兩種變形也絕不可行,但令人擔心的是馬政府卻不改其推動初衷,更糟的是他不斷自我弱化主權和軍備下的所謂不統不武的CBM,愈來愈像投降成附庸政權的模式。


(作者林濁水 為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