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9大紀元時報  中國經濟轉型難在何處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1219大紀元時報 

☉梁京

所有人都知道,中國經濟需要轉型,需要增加居民消費,但很少有人對此真有信心。中國經濟轉型究竟難在何處呢?

許多外國人以為,中國人消費不足是因為老百姓的儲蓄太多,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中國確實有一部份居民為了買房、為子女教育和防病而儲蓄,但更大的問題是,中國的窮人太多,他們不是有錢不消費,而是沒錢消費。多數中國經濟學家現在都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的基本格局是:政府富,百姓窮,尤其是農民窮。

經濟學者張曙光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指出:從1997年到2004年,政府財政收入增長了204.7%,而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只增長了82.6%,佔人口多數的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僅僅增長了40.5%。

近年來,農民工的工資有了比較明顯的增長,但許多人都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隨著城市土地價格飛漲,許多農民工的房租增長比工資更快,農民相對貧困的問題在加劇而不是在減輕。

既然政府有錢,百姓沒錢,要提高居民消費的辦法不是很明白嗎?政府多把錢分給老百姓,尤其是分給農民,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有經濟學家在評論中美兩國的經濟失衡時說,美國經濟要由奢入儉,而中國經濟要由儉入奢。依照常識,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但這個常識對中國並不適用。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政府是一個只會斂財卻完全不會散財的政府,而要實質性地提高中國居民的消費占GDP的比重,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僅靠減稅已經不夠,需要大幅度地增加對窮人的財政支出,這恰恰是中國政府最不願意也最不會做的事情。

在決策的層面,大規模增加對窮人,尤其是對農民的財政支出遭到來自官員和學者的有力攔阻。他們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根據,就是首先要保增長,如果政府不把錢用來維持高增長,增長速度就會跌下來,就會引起整個社會的不穩定。這究竟是一種恫嚇戰術,用來維持官僚階層的既得利益,還是一個真實的危險呢?

我認為兩個因素都存在。多年的高速增長,確實形成了強大的既得利益,許多人都是在分配投資和大型工程中尋租來發財和謀生的,一旦大幅降低政府投資,利益就要受損。更重要的是,伴隨著各種尋租活動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也高度依賴政府的大規模投資,如餐飲和色情服務,就很可能與政府的投資規模存在相當關聯。財政政策向窮人和農民福利的明顯傾斜,意味著對這些服務業需求和就業的下降。這就好像一個吸毒者,他的肌體已經發生了變化,突然戒毒,身體會發生強烈的不適反應,以至有嚴重的健康危險。

在執行層面,問題就更大了。中國廣大的貧窮人口分佈在中部和西部農村,這些地方不僅百姓窮,政府也窮,很多地方政府連給官員發工資都困難。中央政府擴大對這些地方的轉移支付,立即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是會刺激更多腐敗的發生。最近貴陽市有一條新聞,就是發現大批不應該享受低保的人,靠「人情」關係而拿到低保。城市尚如此,農村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最新一期的《南風窗》雜誌有一篇文章,題目是「蘭州:窮政府與窮百姓的博弈」。文章說,不發達地區政府有一種很強烈的「收費情節」,讓這些滿懷「收費情節」的地方政府對眾多的貧困百姓發放福利,就好像讓一個強盜突然轉換角色去做行善的施主,這個轉換絕不會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從本質行來說,維持大量的貧窮人口,是專制的內在需要。因為當多數人口都有了超過基本需求的財富,他們的權力意識就會增長,與政府博弈的能力就會增強。而中國的權貴階層憑著自己的本能就會懂得這一點。

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中國政府對於減少碳排放的積極性,要遠遠大於減少貧困的積極性。這不僅是因為權貴階層自己也希望有一個更清潔的綠色環境,而且,他們現在又有了一個好的藉口讓政府花更多的錢,而不是把更多的錢還給老百姓,讓來百姓去花。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