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31自由時報   蔣遺物變古物 「凸顯威權」不可取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0131自由時報  

記者羅添斌/特稿

文建會將蔣介石的五星上將披風、權杖等威權形象濃厚的物品,核列為國家級「重要古物」,再次點燃蔣介石功過論戰的烽火。在深藍及軍系人士眼中,老蔣的民族救星、黃埔導師地位牢不可破,但在更多國人心中,老蔣獨裁、迫害台灣民主,所帶來的創痛,更是永世難以平復。

文化資產保護,是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推動的重點工作,但在大歷史的浪潮中,地位及形象鮮明的政治人物,評價向來兩極化,蔣介石如此,打敗老蔣的毛澤東亦是如此。這些爭議性政治人物所遺留下來的文物,會讓人民產生直接的印象連結,感動及氣憤都將因此伴隨而來。

軍方歷史文物館過去是將十八件重要物品列為珍貴文物,除了文建會核列的十一件之外,另有五件是老蔣的個人物品,包括老蔣戎裝腰帶及皮靴,以及三星上將軍服等,都被列為軍方珍貴文物,此外則是蔣獲頒的青天白日勳章及國光勳章等,這五件之所以未獲列為「重要古物」,則是以欠缺「唯一性」為由,因而未在此波納列。

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物品,在歷經一定歲月後,的確有核列為國家級古物的價值,但更重要的是,檢視歷史也應還原歷史的全貌,而非單純地突出其中片段,或是刻意經過選擇過濾、甚至是改寫竄編所呈現的模樣。將老蔣的文物納為重要古物,容或有其空間存在,但若是刻意凸顯老蔣軍事領導的一面,而有意忽略、淡化獨裁及壓迫人權的部分,這種作法就極不可取。

史近失之偏,史遠失之真,近代或是當代的政治人物,都會因為執政者的偏私心態使然,有其功過認定上的爭議,文建會將老蔣的多項物品核列為國家「重要古物」,無疑的就已陷入偏真爭議泥淖之中。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