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
"創立「人民導報」直言揭發當時陳儀政府弊端,堅持「人民第一」,倡導「台灣新文化運動」。 宋斐如原名宋文瑞,台南縣仁德人,1921年自台北商工學校畢業後即去中國北京,他在台灣同鄉的贊助之下創辦並主編《少年台灣》,於翌年開始在報刊上發表評論文章。1930年,自北大經濟系畢業,留任助教,創辦《新東方》雜誌,譯著《台灣民眾的悲哀》一書,並發表<「德化政策」下的台蕃暴動>,介紹台灣原住民英勇悲壯的「霧社事件」。1931年,離開北京大學,轉任馮玉祥將軍的研究室主任;1937年,擔任孫科所主持的中山文化教育館的研究員,到日本東京大學研究日本國情,旋即趕回中國參加抗戰,並為《時事類編》、《民族戰線》、《抗戰》、《時事月報》、《世界知識》、《中蘇文化》等多種刊物寫稿,評論日本,剖析戰爭的發展。 1938年7月,宋斐如到漢口創刊《戰時日本》;10月,漢口淪陷,他遷往香港;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他轉往桂林,在《廣西日報》工作;1942年,他到重慶擔任「台灣革命同盟會」三位中央常委之一,參與「中蘇友好協會」,復刊《戰時日本》,又先後在中央訓練團的黨政訓練班和軍事委員會的戰地黨政委員會工作,而於1945年10月隨「前進指揮所」的人員返台,並被派任為教育處副處長,為公署高級官員唯一的台籍人士。12月,陳儀核准他創辦《人民導報》,讓他協助傳達民情,倡導「台灣新文化運動」。1946年6月,他受聘為法商學院專修科兼任教授。 《人民導報》是一份敢說直言的民間報紙,與林茂生的《民報》都是當時敢於揭露社會黑暗、抨擊時弊受矚目的報紙;宋斐如常勉勵它的新聞同仁:「新聞從業者的耳朵要靈一點,要多報導民間不受注意的反應和要求」,由於刊登有關國共和談的敏感文章,陳儀親自找宋斐如談話,提出教育處副處長與《人民導報》社長,二者擇其一,最後宋斐如辭去人民導報社長,由王添燈繼任社長職務;因為經常批評陳儀政府,最後連副處長一職亦被迫辭掉。宋斐如被免職的六天後,二二八事件爆發,宋斐如並未從事激烈的「革命」暴動,但在「國軍登陸」的傳言聲中,《人民導報》被查封了,而宋斐如則身穿睡衣,在11日下午被身著便服的憲兵從家中強行帶走,一去不回。 宋斐如思想活潑而富創意,他的《人民導報》始終堅守著「人民第一」的原則。他原是「半山」群中「祖國派」不可多得的棟樑,日治時期回中國以爭取台灣「回歸」的知識菁英,然而造化的捉弄,卻使他成為批判政府作為最力的號角,為腐朽的「祖國」政府所不容,最後成為第一批二二八事件的犧牲品。 宋氏娶廣東籍女子區劍華為妻,區曾在台灣省政府法制室工作,1947年9月曾經幫助前《人民導報》主筆陳文彬一家逃離台灣,9月中,區劍華被捕,次年1月以參加共產黨罪名被國民黨槍決。 (摘錄自謝常彰,<二二八事件受害人--「人民導報」創報人宋斐如失蹤之謎未解>,2002;及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