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
— 陳炘(1893 -1947)


"台灣金融界先驅者、「大東信託株式會社」創辦人,留學於日本慶應大學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主修經濟學。致力於本土金融事業的拓展,為對抗日人消滅民族意識之文化侵略及對台金融經濟壓力,籌組台人資本獨立發展之金融機構。
228大屠殺發生期間,因損及浙江財閥利益,被國府羅織「陰謀叛亂首要」罪名,乃228金融界消失的菁英……
其熱愛鄉土、力圖抵抗的堅持行動力,乃台灣人應追隨的建國精神。(by Jolen)"


陳炘出生於台中大甲社尾人,幼時在家受漢學,後畢業於大甲公學校之後,考入當時為社會所欣羨的「國語學校」(全名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19年起易名為「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後返鄉於大甲公校任教;後辭去教職赴日本進修,考進慶應義塾(今慶應大學)理財科,這也奠下他日後在金融界發展的基礎。

在日本求學期間,正逢台灣留日學生掀起民族運動的序幕,當時台灣留學生組成在東京「新民會」,陳炘也是創會會員之一,該會有三項行動目標:1.為增進台灣人福祉,從事政治社會改革運動;2.發行刊物,聯絡同志;3.圖謀與祖國大陸的同志接觸。其中第二項目標具體表現是創辦《台灣青年》雜誌,陳炘也參與其中的編寫工作;有關陳炘在東京求學及參與民族運動的情形,張深切在他的《里程碑》一書中,有如下的記載:「他(按:指陳炘)自小老成,在東京慶應大學讀書的時候,雖然也參加過台灣留學生所掀起的各種運動,他的確是名副其實的書生,大概多我十一、二歲,我在中學,他在大學,當時我覺得他在我們留學生中是位翩翩公子,異常溫文爾雅。」

1921年,從慶應義塾畢業後返回台灣後,與台南名門謝石秋之女謝綺蘭結婚,並於1923年轉赴美國進修,先進入愛荷華的吉奈爾學院(Grinnell College)攻讀經濟學和商業管理,一個學期後即轉學進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仍專攻經濟學。當時有許多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組織有「中國學生會」,陳炘也積極參與其中,同期哥大同學,有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例如:五四運動的學潮領袖羅家倫、死於西安事變的國民黨要人邵元沖、研究中國哲學的著名學者馮友蘭。

1925年從哥大畢業後隨即返回台灣,當時台灣的民族、文化運動正蓬勃展開,由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所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正在全島從事多項文化啟蒙運動,陳炘被文協延聘為夏季學校講師,講習經濟科目。除此之外,陳炘亦致力於本土金融事業的拓展,為對抗日人對台灣金融經濟壓力,結合民族運動的領袖林獻堂,籌組一個糾集台灣人的資金,以供台灣人利用的金融機構,遂於1926年創辦「大東信託株式會社」,並擔任總經理;到1934年大東信託已成為台灣島上僅存的五家信託公司,成績最優者,然而日政當局乘實施信託法,由台灣銀行、商工銀行、彰化銀行、華南銀行共同出資,強行將之與屏東信託、台灣興業信託合併成立「台灣信託株式會社」,董事長由台銀派人擔任,陳炘出任專務取締股(總經理)。

陳炘在本土金融業方面的努力,是台灣金融界的先驅者,同時也奠定了他的社會地位,1930年被遴選為台中州協議會會員,到了1941年,日本大肆瘋狂推行皇民化運動時,陳炘亦被日政當局指派出任「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的委員,並擔任皇民奉公會台中州支部的生活部長。甚至戰後,受邀參加南京受降典禮,是台灣六位代表之一;不久奉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令籌設台灣信託公司,隨後並出任董事長。

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受難者因前「接收台灣信託公司」及設立「大公企業」兩案,損及浙江財閥利益,並與陳儀政府多所齟齬。同年三月十一日凌晨,在被台北警察局刑警大隊帶走,羅織「陰謀叛亂首要」罪名逕行處死。
(摘錄自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