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文學之父
– 賴 和(1894.5.28~1943.1.31)




"賴和,台灣新文學先覺者。
初習醫,執業彰化,人稱「彰化媽祖」。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投入文化抵抗外來殖民與啟蒙台人思想。
第一首白話詩∼覺悟下的犧牲,藉詩聲援二林事件蔗農;小說創作「一桿秤仔」道盡台人追求公平正義的抵抗和犧牲。
一生行醫為文,啟迪後進。其詩句「勇士當為義鬥爭」正如斯人的覺悟與反殖民實踐,堪為台灣人建國精神標竿。(by Rainbow)"


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覺者,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大力發掘、培養青年作家。出生於彰化,畢業於台北醫學校,其後在彰化開設醫院,加入「台灣文化協會」等社會、文化運動團體,為日治時代台灣人抵抗運動的要角。

賴和(1894年5月28日-1943年1月31日),台灣彰化縣人,原名賴河,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仙。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尤其是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之一。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餘遺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賴和自認是客家人,但不會說客家話,曾賦詩道:「我本客屬人,鄉語逕自忘,戚然傷抱懷,數典愧祖宗。」

1894年生於台灣彰化,隔年台灣割讓日本。生長在舊式家庭,唸私塾接受漢文教育。
1909年進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2年和王草女士結婚。
1918年前往廈門博愛醫院任職,因思鄉之苦,隔年返台在彰化市仔尾開設賴和醫院。
賴和慣穿短衣褲,留八字鬍,行為質樸有禮,說話謙虛得體。而醫德很高,志不在賺錢,對貧戶,常減免醫療費,甚至贈送昂貴藥材,因此彰化市民尊稱「彰化媽祖」。

賴和行醫小故事

賴和本職是個醫生,也到處行醫濟世,不論是什麼他都願意替病人治療。 就如孔子有教無類般,只是他是有醫無類罷了! 因為這樣,許多人的性命都因為賴和的有醫無類之精神給保住。 但是畢竟本職是個醫生,所以需要靠行醫來賺錢。可是窮困人家付不起醫藥費,賴和卻只拿出一本帳本上面記著「某某先生,某月某日因某病,某藥幾兩…… 費用某元」,所以很多窮困人家都很感激賴和,因為他並沒有強迫他們要馬上 付出醫藥費,而是可以賒帳。 但是,每年過節的時候賴和都會將帳本給燒掉,若是有窮困人家要來還債, 賴和都會一概拒絕,也否認曾經有將這些費用記載在帳本上。

文學生涯

遠渡廈門期間,受到五四運動衝擊,深感文學不該是貴族的休閒品。返台後積極參與台灣新文學運動。

1921年賴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當選理事,此後陸續發表新文學作品。

1923年因治警事件入獄,其間寫下了多首詩。《出獄歸家》寫道:「莽莽乾坤舉目非,此生拼與世相違。誰知到處人爭看,反似沙場戰勝歸。」

1926年發表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鬥鬧熱》。此後陸續發表小說二十篇,新、舊詩及雜文隨筆多種。

1930年一月,發表小說〈蛇先生〉,載於《臺灣民報》二九三號、二九五號、二九六號。
他一生創作的主題是殖民地抗議文學的標準模式,大致是:
舊社會習俗的敗壞
被屈辱的人民
弱者的奮鬥

主要小說:

《一桿秤仔》、《不如意的過年》、《善訟的人的故事》、《浪漫外紀》
其他出色的作品有新詩《流離曲》,是台灣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最長的一首詩。而《南國哀歌》則是悼念霧社事件起義的抗日同胞。

1943年因心臟病發逝世。

評價

賴和悲天憫人的胸懷,兼具文采及內涵的優秀作品,對正在萌芽的台灣新文學無疑是一大鼓舞。賴和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主編時,也不斷對新進作家給予鼓勵和建議,受他影響的後進有楊逵、王詩琅、呂赫若、吳濁流、葉石濤等人
《摘錄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