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2台灣日報
◎王景弘
終戰六十年,事關台灣地位的關鍵歷史事件,仍在被曲解與誤用。中國國民黨(新聞、網站)及中國共產黨實行愚民教育,不顧歷史事實與法律根據,誤導台灣在法律、政治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也不能成為一個國家。
曲解歷史台灣誤成中國部分
被曲解與濫用的歷史事件,包括「開羅宣言」,「台灣光復」和對日和約的真相。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都以「開羅宣言」作為「中國」取得台灣與澎湖主權的根據,而也有獨派人士指稱「開羅宣言」是騙局、「偽造」,連一位認真研究美國與台灣關係史的卜睿哲「都被騙」。
這兩種說法都偏離事實真相。嚴格來說,「開羅宣言」問題很多,它是帶有政治意向的文件,但並不是結束戰爭的法律文件。我們可以說「開羅宣言」沒有法律地位,但並無法否定有一份後來被俗稱為「開羅宣言」的文件存在。「開羅宣言」的確只是一份「新聞公報」,它沒有簽字,也是在所謂「三巨頭」離開開羅之後才發表,而且公報根本沒有「開羅」二字,但這份文件雖然草率,卻也經與會三方同意。
這份文件的初稿只稱「公報」,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由羅斯福總統的特別助理霍浦金斯口授,少尉柯尼柳斯打字。據柯尼柳斯回憶,霍浦金斯口授時,並無筆記或草稿。羅斯福總統在初稿上有若干改動。這份初稿提到日本「從中國竊據之土地,如滿洲和台灣將歸還中華民國。」第二天,美方修正稿把原有「蔣夫人參加多次我們軍事領袖的會議」這句話,依羅斯福意思刪去。
「開羅會議」基本上是軍事戰略協調會議,三方面所帶的幕僚都是軍事將領,蔣介石帶的是王寵惠、商震、楊宣誠、周至柔、朱世明、蔡文治。王寵惠是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另帶一名外交部參事。羅斯福方面最高層次文官是駐蘇聯大使哈里曼和駐英大使溫納特。因為事非國務院主導,「公報」起草也非外交系統嚴密作業,而是由羅斯福身邊紅人霍浦金斯口授給隨從軍官打字。
開羅宣言只是一份新聞公報
英國方面提出的初稿,用「新聞公報」,內容有邱吉爾改動的筆跡,其中包括在「台灣」之後加上「及澎湖」。「新聞公報」及「如滿洲、台灣及澎湖歸還中華民國」,在最後定稿中均獲採用。美、英採此立場,主要因為中國所得援助有限,對日作戰難以為繼,或有單獨與日本媾和之慮,羅、邱二人便給蔣特別口惠,希望他繼續抗日。
但此項口惠與公報宣佈的宗旨,明顯有矛盾之處。公報宣稱盟國對日戰爭,目的在「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己圖利,亦無擴張領土之意。三國之目的在剝奪日本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以及日本從中國竊取之領土,諸如滿洲、台灣及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日本取得台灣、澎湖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如此公報便定出兩個剝奪日本佔領地之標準。
羅斯福原有意邀蘇聯領袖史達林共同在開羅集會,但史達林以蘇聯尚未對日作戰及軍情緊急為由,不願參加。羅、邱在開羅會議後,北上伊朗的德黑蘭與行第二輪三巨頭會議,中國未參加歐戰,蔣介石被排除在外。
開羅會議結束,羅、邱及前往德黑蘭,基於安全理由,「新聞公報」並未立即發表。霍浦金斯十一月二十六日把定稿交美國駐埃及公使柯克,指示他等德黑蘭發的訓令,三國同時發表。他說,訓令會在發表前二十四小時傳達,柯克收到訓令後應知會中國方面。但在得知英國及中國均已將公報密電傳回本國之後,霍浦金斯於二十九日指示柯克,公報應在十二月一日格林威治時間二十三時三十分,以開羅為發稿地點,與會議照片同時對外公佈,並說明與會人員已不在開羅。
英國通訊社路透社暗動手腳,在十一月三十日便故意從里斯本發出新聞,報導「三巨頭」在開羅會議,現已結束,近期內將有公報發表。對此美方大為惱火,向英方提出抗議,因為此事涉及安全、也易為納粹宣傳所用,而美國媒體吃暗虧漏新聞也不公平。
杜魯門發指令中國不含台灣
以後美國文件及國民黨宣傳,都把這份「新聞公報」稱為「開羅宣言」,基本上它的性質就是如此,它表達的政治權宜意向,並不能取代終戰和約的法律效力。
第二個最常被曲解和誤導台灣人民的是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回到祖國懷抱」。就法律程序而言,台灣未因為國民黨軍隊到台灣受降及佔領便算「歸還中國」。國民黨軍隊到台灣受降是根據杜魯門總統發給駐日本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的第一號指令,代表美國、英國、中華民國及蘇聯四個盟國接受日軍投降。這份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發出的指令,A項指示「在中國境內(不包括滿州),台灣及中南半島北緯十六度以北的日本高級指揮官和所有陸、海、空及輔助兵員,應向蔣介石元帥投降。」
簡單的一句話,問題卻很大。蔣介石是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其參謀長為美國魏德曼將軍。蔣介石奉命只代表盟國接受日本在特定地區駐軍的投降。真正代表盟國接受日本投降的是盟軍最高統帥麥克瑟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舉行的受降典禮。指令規定「中國境內」,把滿洲除外,並另列台灣,實際上即說明台灣並不在中國戰區,也不在「中國境內」。台灣屬麥克阿瑟指揮作戰範圍的太平洋戰區,美空軍從菲律賓起飛轟炸台灣,而麥帥原也有在台灣登陸作戰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