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4台灣日報
【社論】
三合一大選,泛藍大勝,除固守既有版圖外,也光復北縣、宜縣、彰縣、投縣以及嘉義市。勝負乃是兵家之常事,選舉的結果,一定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民進黨在這次三合一選舉中成績「慘綠」,一定會讓支持選民失望,可是民主大業正如長河,要永續下去,一次的失敗不代表永遠,民主的道路還是要走下去,民進黨如果能從這次選舉中,學習到教訓,謙卑聽取選民的心聲,調整未來的做法,相信民進黨的努力,終有一天會感動民眾,得到更多選票的支持。
選後民進黨一定要記取教訓,深入檢討落敗的原因,做為一個以台灣主體性為標榜的政黨,面對中國虎視眈眈,親中集團持續性強烈杯葛,民進黨沒有懷憂喪志的理由,也不能有自我鬆懈的藉口,民進黨是台灣人當家作主的寄託,也是本土意識彰顯的象徵,台灣人要與中國勢力抗爭,民進黨絕對是不能或缺的力量,希望民進黨能迅速檢討落敗原因,儘速站起來,以大動作與具體做法,回應民眾的批評,如果民進黨能夠聽取民眾的聲音,回應人民的要求,相信這次的選舉結果,反而會對台灣的未來,發揮扭轉乾坤的作用,讓台灣有更美好的未來。
首先,民進黨要問的是,為何人民對行政團隊的政績、執政力,沒有充分感受到,在泛藍強力杯葛下,執政陷入空轉,民進黨一定要提出具體有效對策,不能一籌莫展,或是拱手讓人,民進黨執政的最大危機,是在面對泛藍的凡事反對,沒有採取反制或因應的措施,導致主導權完全掌握在國親的手中,也失去了詮釋權,人民只聽到泛藍似是而非的聲音,就像「曾參殺人」一樣,聽久了就信以為真,中了抹黑的詭計。
其次,政策的制訂與落實,也是民進黨要檢討的地方,這次選舉採取三合一的方式,雖能減少社會力的消耗,可是台灣政治環境特殊,基層選舉賄選橫行,雖然有關方面大力查緝,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買票情形還是很嚴重,尤其是檢調警有特殊的政黨立場傾向,不能排除以雙重標準方式辦案,而三合一的選舉方式,行政院在決定之初,並沒有徵詢黨務系統的意見,造成政壇的一場風暴,值得深入檢討。
政黨輪替後,人民對本土政權有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加強台灣主體性教育與文化,強化台灣優先的理念,從這次選舉來看,這方面的努力是失敗的,台灣主體性的理念,並沒有深耕在人民的思想裡,才會泛藍以中國為念,國共合作搞亂台灣,並沒有引起人民的反應而群起抵制,另一方面,去年年底立委選舉綠軍失敗後,民進黨推行「和解共生政策」,想與國親喝大和解咖啡,可是讓步與包容,只是換來國親軟土深掘,得寸進尺而已,今年三月間進行的扁宋會,十點共識無法落實,可是卻傷害了台灣人的心,反而是宋楚瑜訪問中國後,親中立場更為明顯,這些和解政策,並沒有充分與綠營大老、意見領袖溝通,也引起社會的反彈,而處理TVBS事件,執政團隊沒有依法處理,非常光碟風波中,放任桃園檢警胡作非為,令社會產生「只有統媒才有言論自由,台灣人是三等國民」的看法,都令台灣人更加失望,產生在這次選舉中給民進黨教訓的想法,一傳十,十傳百,雖然辜寬敏等大老大聲疾呼,一時也無法導正選民的觀念,終於導致選舉中民進黨慘敗的結果。
在這次選舉中,除三合一選舉導致選風敗壞外,泛藍的抹黑策略得逞,也讓人大開眼界,國民黨執政期間貪官污吏層出不窮,弊案叢生,可是這次選舉中泛藍政客配合統派媒體,大打高捷案(新聞),抹黑陳哲男(新聞),並無限上綱到總統、閣揆,可惜執政團隊沒有及時的回應與澄清,造成以訛傳訛,影響社會對民進黨的觀感,民進黨在選戰後期,打出郝柏村與拉法葉案的關係,已很難挽回劣勢,而在最後階段,馬英九提出如果藍軍版圖沒有過半,要辭去黨主席的訴求,激起泛藍的凝聚力,可以看出來,泛藍對選舉有策略又有戰術,確實值得民進黨做為借鏡。
民進黨在提名策略上也有檢討的空間,以目前的機制,並無法產生很好的人選,參加民進黨內初選,先要通過人頭黨員這一關,沒有養人頭很難在黨內生存,其次,大幅提高民調的作用,卻對知名度高的人有利,為了曝光累積能見度,一些人存著作秀的心態,批判自己的政黨來贏得社會的名聲,民進黨在第一大縣落敗,羅文嘉(新聞)靠向中間路線,發起「新民進黨運動」,引起深綠選民的反彈,雖是原因,可是在提名過程,排除深耕台北縣很久的李應元,卻選擇空降部隊,也是選戰打不好的原因,宜蘭縣、嘉義市這二個民主聖地的淪陷,也是敗在沒有建立良好的機制,在保障大老、現任者的優勢下,沒法提名真正有作戰能力的人,民進黨應由這次提名作業得到教訓,尤其是面對2008年總統大選的硬仗,國民黨早已以馬英九為不二人選,反觀民進黨仍是四大天王各有班底,遲遲無法產生人選,就會產生派系對立明爭暗鬥的情形,民進黨宜就2008提早部署。
這次三合一選舉不是純粹的地方選舉,是親中勢力崛起後的選舉,面對中國併吞台灣的強烈企圖,人民卻毫無警覺性,泛藍大有斬獲後,是否會採取更多倒行逆施的作法,如持續杯葛軍購案、通過和促法,都是令人關心的政治發展,除民進黨要深入探討敗選原因之外,台灣人也要痛切反省,面對中國的打壓,卻仍支持其代言人當選,說明台灣主體性教育要深入民心,才能發揮作用,選舉雖已結束,卻是一場思想啟迪教育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