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全國民意代表的歪哥聲浪
風起雲湧,何時了?


 

  以前民進黨面對一黨專政的國民黨,要對付的是特權、威權的龐大力量,須有準備被打壓與被迫害的心理準備,故對當時的官員能夠放手質詢的風氣,值得敬佩,這是打擊特權。

  而阿扁當選總統,在朝各黨,對執政首長擺出惡言惡狀的嘴臉,可以說是放心施為,可以大鳴大放,自由自在,此時的態度,毫不足取,是在打壓弱小。

  以前官官相護,選舉到處綁樁,對地方民代,動以建設經費,懷以特權包庇,善於運作民脂民膏,可以安然無事;而現在執政黨小小動作,立刻成為焦點,擴大扭曲,企圖造成島內分裂,先是打倒國民黨李登輝人馬,再是以攻擊阿扁為樂,採投降主義,圖以犧牲民主出賣台灣人。有些報導可以一看再看...

   

2001.03.15/中時電子報/中央社  

  內政部次長李逸洋今天表示,政府施政以民意為依歸,根據內政部委託民調公司所作民調結果顯示,有近半數民眾贊成取消鄉鎮市長選舉,只有三成民眾反對,另外有四成民眾贊成廢除鄉鎮市民代表會,有三成民眾反對,李逸洋說明,修正地方制度法取消鄉鎮市長選舉最遲要在七月定案。

  取消鄉鎮市長選舉的爭議再起,朝野政黨立場不同,各執一詞,內政部長張博雅昨天強調這是當年國家發展會議的共識,內政部今天更因為在野黨強烈的反對聲浪而訴諸民意,公布委託蓋洛普徵信公司在去年十二月十四日至至十九日所進行的「民眾對取消鄉鎮市自治選舉、鄉鎮市依法派任問卷調查」結果,希望藉由數字證明民意的趨向,只不過這份三個月前所做的民調結果與現在的民意有多少落差,尚待檢驗。

  民調結果在取消鄉鎮市長選舉的贊成度部分有近半數民眾贊成,但也有近三成反對,對政府修法取消鄉鎮市長選舉,改由經考試及格的公務員擔任鄉鎮市長,有四成五的受訪民眾表示非常贊成或贊成;但也有二成九的民眾表示不贊成或非常不贊成。

  交叉分析結果顯示,十六個縣的選區民眾贊成比例,與七個市的非選區民眾比例沒有顯著差異性。在二十到四十九歲的民眾中,年齡越大贊成的比例越高;但是五十歲及五十歲以上民眾的贊成度則接近平均值。女性、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對此議題表示不確定的比例較高。

  贊成取消鄉鎮市長選舉的原因主要包括節省各項資源、可以解決金權介入選舉的情形、可以解決地方派系介入選舉的情形、端正選舉風氣、可以解決黑道、暴力介入選舉的情形、提高地方行政效能。不贊成的原因主要是對官派鄉鎮市長的施政品質沒有信心,並認為這違反地方自治精神、是開民主倒車、耽心成為縣長政治酬庸的工具。 民調並顯示有四成民眾贊成廢除鄉鎮市民代表會,有三成民眾反對政府修法廢除鄉鎮市民代表會的做法。

  李逸洋表示,雖然這一屆鄉鎮市長任期到明年三月為止,但是修正地制法取消鄉鎮市長選舉必須要在七月前定案,不然難以在適當期限內完成立法院審議修法程序,因此內政部正加強與立法院進行溝通。

  這項調查以量化調查(電話訪問)的方式,針對「取消鄉鎮市長選舉」和「廢除鄉鎮市民代表會」的贊成度、贊成原因、不贊成原因進行民調。調查對象是以居住在台灣地區,年齡在二十歲及以上的民眾為主,從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十四日至十九日進行電話訪問。成功訪問有效樣本為一千零八十八份,訪問成功率為百分之八十五點一三,抽樣誤差為正負百分之三。

 

中時電子報夏珍特稿

  民進黨政府重提八十五年國發會共識,要求國會黨團推動修法落實鄉鎮市長官派,引來在野政黨一陣撻伐與譏評,民進黨反諷國民黨,「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其實,重回歷史現場,國民黨位子還沒換,腦袋就已經轉了。如今再議鄉鎮市長官派,困難度比彼時更高。

  國發會當年在新黨退席抗議下,國、民兩黨一舉達成多項共識。全場奔走穿梭的前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陳文茜形容,五點協商共識根本是民進黨提出,由蕭萬長帶回請示,在第一時間國民黨就點頭接受。

  當年民進黨在中央和地方,俱是居於少數席次的在野黨,主動提出鄉鎮市長官派,對執政的國民黨而言,掌握中央與地方行政資源,選舉有派系動員支撐,官派有民選首長撐腰,問題不大。更重要的,李登輝經過總統選舉一役,對盤根錯節的地方派系生態,已達深惡痛絕,難以忍受的地步。

  在李登輝的構想中,官派鄉鎮市長,是杜絕地方派系繼續腐化地方生態的關鍵。黨內高層會議中,黨秘書長吳伯雄與時任立法院長的劉松藩從選舉利害考量,建議應該慎重,以免國民黨基層版圖受挫。李登輝二話不說,臉一扳反問:「陳唐山沒派系支持,不照樣當選縣長?」

  高層廢鄉鎮市長選舉的意念既出,內政部和銓敘部都做了準備,洋洋灑灑草擬相關法案,包括限定官派鄉鎮市長的資格必須具有荐八以上的公務員任用資格。以清白易黑金的用意極為明確。

  不過,國發會凍省風暴擴大,隔年桃園縣長補選,國民黨大敗,國發會共識可能分裂國民黨的隱憂,烏雲罩頂。上半年,朝野國賓飯店的修憲協商,鄉鎮市長官派議題,在第二場協商即宣告破裂。最後朝野修憲協商以凍省交換取消國會閣揆同意權,取消鄉鎮市長選舉無功而返。緊接著,吳伯雄辭卸黨秘書長職,章孝嚴接任,此時黨務系統對官派鄉鎮市長之議,反對的態度就更明確了。其時,章孝嚴甚至不諱言,國發會「國民黨讓步太多」。

  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六年修憲,國民黨為維護年底縣市長選舉勝績,未能貫徹鄉鎮市長官派的國發會共識,年底選舉,一役痛失江山,成為地方政權在野黨,也為民進黨二千年總統大選奠下執政基礎。國民黨的算盤,白打了。

  排除政治陰謀論,國發會共識凍結省長、省議會和鄉鎮市長選舉的用意有二: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掃除黑金。就行政效率而言,則是要將現行四級政府改革為二級政府,節省公帑。不過,凍省結果不如預期,僅以九二一災後重建為例,地方政府辦不了,中央政府辦不好,民進黨政府的重重關卡,似亦非取消鄉鎮市長選舉可以解決,所獲回響自然有限。

  此時,民進黨重提國發會共識,對比當年情境的差別是:第一,民進黨已經是執政黨,居於資源分配的優勢位置,當年在野以掃除黑金為己任的立意已經模糊;第二,民進黨政府在國營事業改組過程中,綠化之譏不斷,民進黨政府提議官派,難免啟人疑竇:官派派誰呢?鄉鎮市長會不會又成為政治資源爭奪的戰場?

  上述兩項疑慮,反映台灣政治的深沉悲哀。民主在台灣,只是政治資源分配權的移轉,說分贓或許太重,但在這麼一個以資源分配為軸心思維的政治系統中,政黨位子可以輪替,骨子裡的腦袋,差異其實不大。結果,政治理想落實到現實環境,就像哈哈鏡裡投射的身影,不扭曲也難。

 

中時電子報/蔡慧貞、何榮幸台北報導

  國民黨堅持鄉鎮市長改為官派必須要先有配套及民意的支持,內政部長張博雅直指為「藉口」。她認為,鄉鎮市長要不要改為官派,是法律制度上的問題,應該等制度確定後,再提配套措施。她並表示,一旦鄉鎮市長廢選後,平均四年可節省二百億元公務預算支出。

  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白樂崎亦在昨日拜會內政部長張博雅時論及台灣時政。據張博雅轉述,白樂崎表示,鄉鎮市長改為官派是一九九六年國發會共識,當時是國民黨政府主導下提出的,現在卻變成好像是民進黨的主張。

  內政部政務次長李逸洋則駁斥國民黨說法,指鄉鎮市長改官派後,仍將維持公務人員一定升遷管道,且公務人員中民進黨籍實為少數,所謂行「白色恐怖」之說根本是「無的放矢」,所謂民進黨有意「整碗捧去」,更是不知從何而來。

  張博雅進一步表示,她和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及新黨黨團幹部均有初步接觸。目前新黨對鄉鎮市長改官派態度較為支持,國民黨和親民黨則對此案不表支持,還需再持續溝通,儘管政府最遲可在下屆鄉鎮市長改選日前四個月完成立法,即可將鄉鎮市長廢選,不過為予地方人士有充分準備時間,希望鄉鎮市長是否廢選案能儘快底定。

  李逸洋進一步說明,目前全國三一九個鄉鎮市中,人口在五萬人以下者占總數的七成三四,自治人口規模普遍太小,鄉鎮市長改為官派,將有助於增進行政效率。另地方財源嚴重不足,台灣本島三○九個鄉鎮市中,自有財源達五成以上者,僅占一七%,自有財源在三成以下者高達一半以上,自有財源達八成以上者,僅台北縣汐止市和花蓮縣吉安鄉,鄉鎮市人事費都發不出來,更遑論辦理自治事務。且鄉鎮市代會每半年開會十二天,可推展的業務實在有限,因此鄉鎮市長改為官派,既可節省國家預算,又能提升行政效能。

  針對國民黨反對鄉鎮市長改為官派,民進黨主席謝長廷昨日表示,改革需要勇氣,他相信國民黨不是故意反對,但因為國民黨還有很重的包袱,所以很難真正推動改革。

  謝長廷說,總統府九人小組推動這項修法動作的動機很單純,只是基於「再不完成修法會來不及」,所以希望能及時修法。而在野黨目前提出的各種破壞地方自治、違反國父遺教等理由,其實都只是反改革的藉口而已。

  謝長廷強調,改革是需要勇氣的,他相信國民黨不是故意反對這件事,而是因為國民黨雖然下野卻仍然有很大的包袱,因此走不出去,但如果一直走不出去,國民黨要走改革的路,將會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