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5
 
 
黑金共生的教育體系 


 

  我擔任中國醫藥學院校友會會長的期間,的確領教過台灣教育部的爛與敗。

經校友會、教師會與本文教基金會,不斷向教育部投訴中國醫藥學院購地的弊案時,這段為維護師生權益的過程,我們發現有下列的事實:

1.教育部高教司太忙?故有人故意壓下公文,直到相關單位有人仗義執言,才勉強有所回應。

2.回應內容皆是:
 (A) 經調查,未有不合法事項。
 (B) 合乎程序要求。 
 (C) 帳面上沒有錯誤。
 (D) 請該校董事長自行調查,並提出答覆。
 (E) 該校董事未自行要求解散董事會。
 (F) 經派員調查,一切合法。
 (G) 只有小小的瑕疵。

  高教司某些官員真是官大勢大,竟然要求調查本基金會是否為合法組織,甩本會的查詢電話,某姓盛的小官,居然能大發雌威,經本會向當時行政院謝深山秘書長行函,不久即有司長級人物打電話到中國醫藥學院找郭校長,要我息事寧人;教育部官員到本校督察,還放話不要通知校友會楊某與教師會賴某來會面,當時的校長為了某種壓力,只好順應指示,當然受到表面欣悅的內在委屈。

  坑二億元的不合程序之小瑕疵的購地訂金,到現在並未退還,各董事一點也沒事,真不知天理何在,教育部之不聞不問,良心幾何?

  阿扁執政,思改革之道,以林昭賢為首的事務官系統,必然會有極大的反撲,中華民國之敗,正是如此。

  台灣的政商利益共生,於50年以來的互惠,形成看錢辦事的堅固體系,幾個政務官要改革教育部文官體系,比登天還難,利益共生的結果,部長要指揮既有的共生結構,只有無奈的期待了!

  根據報導,老夫子林昭賢不但打敗所有要教改的外來長官,還臨老賣老,有恃無恐的發飆,這亦是心急破功的反動,因為部內充滿黑金與白金的糊塗帳,阿扁政府有魄力,就要放手一搏,不要怕某些黑金委員的壓榨。

  中國時報於90年4月3日的一篇報導,可以做為各位的參考。

90.04.03/中國時報陳榮裕調查採訪

  私立學校的共利集團,養出了外肥內瘡的私校龐大身軀。

  檢視鏡探照下,照出了民代、官員、行政章法制度的共犯結構。林昭賢、范巽綠兩人公開正面衝突,只是這個龐大結構的縮影。中央地方民代和近來的私校問題脫不了干係。近幾屆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不少立委都與私立學校有關係 。有的是私校董事長如鄭逢時,有的是董事長的妻子如穆閩珠,有的是董事長的女兒如李慶安。有立委目前正籌辦私立學院如黃秀孟,她的先生是相當次長級的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主任王宮田。

  立委掌握每年一千五百億元教育預算生殺大權,其中包括兩、三百億元補助私校經費。不過立委本人或親友經營學校或關心學校,不一定就會利用職權徇私。同樣是國會議員,有人被國會記者評比為問政第一名,雖然常質詢教育問題,並不會被人聯想到是為其本人或親人所屬的學校;但也有立委會為了其所屬學校辦學被評鑑不佳,嚴詞向教育部表達關切;有人為爭取自己人學校的補助經費,「表現」積極。他們的種種行徑,對教育單位造成莫大的壓力與困擾。

  另一方面,教育部現行的會計查帳制度,簡直是為私校量身訂作。相關法規容許私立學校自行聘請會計師簽核學校帳務,也可「委託」教育部代聘會計師。前者校方完全自費,後者是雙方各負擔一半。結果,全國兩百七十多所私立高中職及大專,除了七、八校外,九十%以上都是學校自聘會計師。

  私校寧可自費,教育部也樂得省下一年五千多萬元的補助會計師費。省錢事小,能不能防範學校與會計師聯手作弊事大。教育部會計主管坦承,對於學校每季呈報的簽核帳目,根本看不出問題。除非等到弊端曝光、且媒體關切,教育部才會指派會計師查帳。

  學校自聘的會計師又是怎麼為學校財務帳簽證的?例行性是隨意抽五%帳目簽證即可。即使後來被發現有問題,學校和會計師會說出問題的剛好未在抽核之列。因此,學校弊端出了那麼多,包括類似精鍾商專或景文學院那麼大的問題,幾億元的出入也從沒聽過有會計師因簽證不實而被罰。

  法令本有規定,私校的出納、會計、總務等人,不得由董事會及校長三等親以內親屬擔任,以防弊端。可是,用人頭掛名,實則全部一家人擔任的情況,相當普遍。有的私校的出納官印,一直是放在董事的抽屜,隨時使用。

  法令也規定,私校必須設立財務稽核委員會,其中行政人員只能佔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委員必須由教師擔任,以免校方行政主導,但事實上,稽核制度根本未落實。

  教育主管官員與私校關係最直接,但有的督學或官員從不避嫌,定期領私校顧問費,私校有什麼活動都參加,每次活動都拿車馬費;參加完活動,還順便和董事長或校長打麻將。有的官員出版自己的著作,「轄區」範圍私立學校多選購為教學指定用書。

  有一名教育高層主管為女兒助選,發函給許多 私校進行募款,遭人質疑後,竟理直氣壯表示,他並未 發給公校,發給私校也只是基於過去私誼,沒有所謂直 屬上司壓力和不樂之捐的問題。

  前教育部長楊朝祥和現任教育部常務次長林昭賢都坦承,曾投資景文學院董事長張萬利的建設公司,林昭賢還說賺到數百萬元,因此可以「延付」他向張萬利所購買「大學詩鄉」千萬豪宅的半數購屋費。

  林昭賢也不認為這筆房產買賣之間有問題,理由是,他直接督導的業務與景文學院無關。但他並未說明,他在教育部的職務僅次於部長和政務次長,在部內擁有第三大影響力,而且之前曾任北市教育局長,直接督導過張萬利另一所學校景文高中業務,即使未違法,是否該避嫌?

  貪財牟利,取香吃甜,當然要回饋學校,利益共生。教育主管機關掌握的利器,一面是對學校缺失弊端視而不見,甚至再加掩護。另一面是協助取得補助款,核准增科增班、改制升格或設校招生。

  尤其是最後一項,在近年大量核准新設學校或改制過程中,發揮了關鍵力量。有的學校條件根本不足以升格,卻令人跌破眼鏡,紛紛在極短時間內改為學院,甚至大學。教育部扶植了體質奇差的學校,同時也埋下未來爆發更多弊端的火種。

  教育部官員監督審核私校把關不嚴,有些不一定涉及輸送利益,但卻一樣圖利學校,仍是共犯結構。

  台北某專校向桃園某工商職校買了一塊校地和校舍,因此才足夠依法擴充為大學。後來賣方因故決定不賣了,但教育部竟在校方未實際取得校地前,就核准升格。學校升格了,還改得回來嗎?

  行政人員的因循和顢頇,表面看來不似貪贓枉法嚴重,但累積而成弊端的溫床,養大了恐龍。所謂清官誤國,大抵若是。最近就有幾個例子。

  第一,教育部在輿論催促下,決定要對私立學校進行評鑑,並以此做為補助款分配的依據。但只要稍稍發布評鑑結果,被評不佳的私校反彈聲浪排山倒海,要求教育部不可公布,或改變遊戲規則。結果,教育部每年只公布含混籠統的「優良」學校名單,不善不良者卻隱而不宣,廣大學生也因此繼續進入高學費,低品質的私校,維持私校的生存與獲利。

  如果私校評比公正、客觀、可信,教育部怕什麼?除了怕立委和私校施壓,更怕的很可能是,評比的嚴謹和有效度、可信度根本不能被攤開來詳細檢驗。

  第二、總金額一百三十多億元的大學追求學術卓越計劃,是近年來被視為提昇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投資,初步徵選結果中,私立學校幾乎全數落榜。部分私校透過立委等爭取,教育部為擺平私校反彈,硬是挪出十五億元,普降甘霖式的分給私立學校。

  第三,處理私校董事紛爭毫無章法,不是任由原本就牽涉既深且廣的幕僚操縱,就是在缺乏足夠佐證資料下,意圖快刀斬亂麻,卻流於獨斷,甚至蠻橫。

  景文學院各派董事之間紛爭不斷且持續擴大,與教育部行政處理程序的不當有很大關係。例如,先是把確認部分董事改選無效的陳情,積壓延宕五個月。然後,又在未有足夠證據下,就認定兩派董事都是買賣董事,等於未審先判,以雙方都不能再續任董事為前提,快速解散董事會,欲另起爐灶,引進「第三派」接下學校。

  此一行政過程處處露出破綻,不論私心自用,或剛愎顢頇,都對人民基本權益影響甚大,也徒增許多內、外勢力介入的空隙,這是導致景文案越滾越大的原因之一;盛傳教育部裡應外合製造特定對象入主機會,絕非空穴來風。

  教育人員要先自清自律,其次,如教育部長曾志朗說的,「透明化是唯一的辦法」,應儘快建立透明化審核機制,修正財務會計監督制度,公告所有私校補助款項和評鑑結果,立委關說和預算提案,以及涉及處理私校重大案件的諮詢或審議人員名單、會議過程和結果最新相關資訊,也都必須全面公開,以斬斷黑金滋養私校毒瘤的管道!

 

  由於本會曾長期與教育部打交道,方知道這些報導只是利益共生的一部份,我認為各級政府文官體制,必須全面檢視,非教育部一部如此而已,所謂鐵飯碗的觀念絕不可容許存在,能與民間的企業制度一般彈性、靈活、負責、競爭與淘汰,才會有熱心為民服務的官員,亦不會產生拍上欺下的惡官僚。民主制度的設計,是以服務人民,公平合理的法治為基礎,台灣50年來的一黨專政,若不能在阿扁執政的時期徹底改革,則未來的新總統必然繼承既有,而屈服於龐大無能的舊官僚勢力,使得國勢衰弱,終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