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1
 
 
忍耐加團結 再造台灣新運


 

  先讀這篇網路的文章:

  英國金融時報五月一日在一篇報導分析中說,雖然美國總統布希已經對台灣表示了強烈的支持立場,但是,台灣最急切的一個問題卻是:台灣民眾究竟是否決心要為自己而戰。

  金融時報這篇從台北發出的報導,雖然採用了比較多統派人士的談話,不過,基本上,還算忠實的報導了自從布希宣布對台軍售案以來的台灣民間反應,最重要的,它所指出的這一點,確實是絕大多數台灣人所缺乏的自覺。

  根據該報的觀察,他們認為,布希最近的行動對於台灣的陳水扁總統無疑是一項鼓舞,但是這類行動仍不太可能引發台灣從而要求走向正式的獨立;因為陳水扁總統也知道台灣民眾大多還是不想為此而與中共發生對抗。

  該報訪問台灣民眾之後,引述了一些比較屬於負面的存疑性談話,其中包括:台灣民眾對美國的支持仍然持疑;有些台灣人擔心在美國與中共的棋局裡台灣可能只是一個籌碼;相信美國的支持應是有條件的;也有些台灣民眾質疑美國衛護台灣的決心等等。

  作為一個外國媒體,也許有他旁觀、冷靜的特色或立場,但有時在部分取材上不免受到接觸範圍和對象的侷限,所以,我們大致可以研判,該報記者的接觸對象應以統派立場的台灣人士居多,至少可以說他們絕少跟台灣立場較為明顯的人士接觸,因而造成該項針對布希談話的報導基調趨於消極面。

  可是,在眾多的外國媒體中,該報算是第一個提出台灣人民是不是有決心為自己而戰這個問題的媒體,這個問題對於獨立自主的國家人民應該都不會產生困擾,從外國媒體的角度來看台灣卻很輕易地就觀察到了,根據我跟一些外國媒體駐台記者接觸的經驗,他們確實對於台灣人民缺乏國家觀念有很大的興趣和困惑,台灣所發生的諸如對敵對國家的瘋狂投資和旅遊等等之類的矛盾現象,常常令他們深感不解。

  金融時報的報導充分反映了這一部分的實情,該報說,台灣內部立場分歧,許多精英階層又都擁有海外銀行帳戶和美國護照,這些情形在在凸顯了島上缺乏戰鬥意志。該報還進一步引述「國防計畫人士」的話說,他們擔心在面臨中國的飛彈攻擊或封鎖時,台灣內部可能會士氣崩潰。

  我一直以來也十分擔心這個問題,台灣的真正危機也在這裡。我們看看台灣的現況,幾乎可以相信,中國如果真的要攻取台灣,已經接近可以不用費一兵一卒、一槍一炮的程度。

  台灣的經濟命脈在有心人士的鼓吹和舊官僚有意放鬆台資前往中國的情況下,完全遭到中國的掌控;在舊國民黨的時代,有多少決策官僚喊出所謂「經濟反攻大陸」之類愚昧的話,有多少決策官僚在經濟、財金決策上刻意地鬆綁,又有多少決策官僚配合中國的統戰而故意在決策上消極不作為。

  台灣的經濟困境豈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看看全世界哪一個國家因為中國的經濟開放發展而驚慌失措的,看看中國週邊的哪一個國家因為中國的經濟崛起而稀哩花啦幾近於崩盤的,為什麼其他國家沒有而台灣卻慘兮兮的,不是台灣政府和企圖出賣台灣的官僚造成的又是誰?

  台灣的政治也因中國派人士徹底與中國掛勾的情況下遭到掌控;全世界哪一個國家會容許自己的政客和敵國〈即使不是敵國,至少也是每天威嚇要武攻的不友善國家〉掛勾卻能安然無事的?哪一個國家會將政客配合敵國統戰的言行說成是言論自由,還能繼續擔任國會議員的?又有哪一個國家會讓敵國官員或特定人士進入自己國內公然進行串聯的,除了台灣之外,還有哪一個國家?台灣還算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嗎?

  經過十餘年來一廂情願的所謂交流,台灣人民的心防更是徹底瓦解;當台灣自己都跟中國搞得這麼難分難捨之後,當台灣政府都放縱這麼多瓦解台灣根基的陰謀、陽謀步步成功之後,台灣人民的心防還會存在的話根本就是異數。

  台灣人民心防的瓦解,是那麼樣地清楚,難怪外國媒體要為台灣提出警訊,台灣人啊,當金融時報問你:「台灣民眾究竟是否決心要為自己而戰」時,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麼?

 

  這南方快報的報導內容,值得大家參考。有關英國金融時報的原文錄登於下:

 

Taiwan harbours doubts about US military support

By Mure Dickie in Taipei-May 01 2001

Shen Hsi-hsiang sips a McDonald's soft drink outside the "New York, New York" shopping mall in Taipei and waxes enthusiastic about the value of US friendship.

If Taiwan ever came to blows with mainland China, its only hope would lie in support from Washington, says Mr Shen, 68, a veteran of the Nationalist armies that were chased into exile on the island by Mao Zedong's victorious Communists in 1949.

"The US has always helped us in the past and I believe they would try to help us again," he says.

For all Mr Shen's faith, however, many in Taiwan harbour deep doubts about whether the US would really be willing to take on Beijing in the island's defence.

Such doubts linger even after the double reassurance provided by Washington last week in the form of the most impressive US arms sales offer in nearly a decade and an unprecedently forthright promise of support from George W. Bush, US president.

Asked in an interview if the US had an obligation to defend the Taiwanese against attack by China, Mr Bush said: "Yes, we do" and that Washington would do "whatever it took" to help the island defend itself.

That sounded like a firm commitment of military support for Taiwan and an end to the "strategic ambiguity" with which Washington has tried to convince Beijing that any attack on Taiwan would risk war, while making clear to Taipei that US backing is not assured.

Mr Bush's remarks were greeted with widespread enthusiasm in Taiwan but few read them to mean that full US support can be taken for granted.

"I don't think the US would send troops at all," says Yen Chen-shen, an expert in US policy at Taipei'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en Bush says 'whatever it takes' I don't think its going to be troops - maybe logistics or air support."

No one questions that Washington has been the greatest ally of Taiwan'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The Nationalists would probably not have made it to the island without US help. US warships averted a Communist invasion in the 1950s and Taiwan's subsequ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fuelled by US assistance. Even since it cut diplomatic ties in 1979, Washington's willingness to offer Taipei arms and international support has contrasted sharply with European reluctance to rile Beijing.

But many in Taiwan fear that the island is just a bargaining chip in the mor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nation and its most populous.

Such doubts are underlined by later comments by Mr Bush that military support for Taiwan was just "one option" and by his administration's insistence that its basic policy has not changed.

Continuing ambiguity will be welcomed by those who believe that keeping both sides guessing about US intentions is the best way to maintain stability in the Taiwan Strait.

Certainly, although Mr Bush's recent actions are undoubtedly a boost for Chen Shui-bian, Taiwan's president, there seems little chance they will prompt any attempt to formalise the island's de facto independence. Mr Chen put aside pro-independence rhetoric even before his election last year and has since worked hard to avoid antagonising Beijing.

Indeed, for many strategists the most pressing question is not whether the US would be willing to fight for Taiwan but whether the island would be ready to fight for itself.

Divided loyalties and the overseas bank accounts and US passports of much of Taiwan's elite added to a general lack of popular martial ardour, which makes some military planners fear morale could crumble in the face of a mainland missile attack or blockade.

 

  台灣人大量移民、資金投共、與台灣主權的認同,正考驗台灣人要不要為台灣而戰的決心,美國政府自從承認中共政權之後,中共逐漸壯大,而台灣便成為bargaining chip 夾在美中台之間的夾縫中生存,美國與中共的熱絡交往,削弱台灣自我肯定的信心,雖然民主台灣有所謂經濟奇蹟,但是美國政府若即若離的台灣關係,令台灣人民有著想期待又不敢期待的迷惘。

  在台灣的外省子民,凡是有一點點能耐,皆有移民的打算,而台灣的高官、生意人,亦紛紛在國外另尋居所,現在本省人也在跟進,不是資本外移,就是身份轉換,雙重國籍的現象,已經毫不奇怪。對台灣失去信心,則是普遍的想法,與阿扁主政毫無關連,各位如果有心訪查,有多少將領與移民沒有瓜葛,有多少高官退休之後不在台灣,其等之所留在台灣的原因,是因為對台灣還有感情亦有剩餘價值的空間。海外新移民,可以隔空講真話,喊台灣萬歲,無所懼怕,但是身在台灣的人民,若不想與中共扯上關係,又無財經背景有用,應該是較能為台灣而戰的一群人。可是這些人佔台灣30%的子民,現在亦陷入經濟的泥沼,而漸漸喪失保台的信心,執政黨必須加以關注才好。

  美國人布希大概知道台灣人的窘境,講出明確護台的談話有其用心,若非發生與中共軍機嘎機事件,美國人的夢想終會把台灣的信心完全瓦解。

  台商是很敏感的一群鬥士,勇於冒險又能下大賭注,中國熱的現象亦是傳承美國中國投資熱的仿同作用,於是台灣人大賭特賭,使資金注入未知的戰場,種下台灣賭本的慘境,這種非理性的行為,顯然消滅國力,而瓦解台灣保留多年的經濟實力。

  在台殤第一輯就談到這種台灣政商與媒體互為呼應之非常態敗台妖風。我想台灣以前知福不惜福,黑金的影響代價太大了,請大家看看美國友人的支持,送給台灣人一些信心。

  

2001.05.03/中央社記者陳正杰華盛頓二日專電

  美國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今天在審議國務院授權法案時,納入給予台灣類似日本和南韓等「主要盟國」地位的文字。觀察家認為,這是在美國與中共關係交惡之後,國會藉立法表達反中共情緒的開始。

  這部份文字包含在「二零零二暨二零零三年外交關係授權法案」的二十八項修正案當中。這些修正案在上午委員會審查會議中以口頭包裹表決方式過關。

  這一部份修正文字是由議員薛爾曼 (民主黨,加州) 提出,內容主要是「台灣應視同主要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國(major non-NATO ally)」,以便於對台灣轉移武器。

  這項修正案的目的據信是要讓台灣更容易取得美國過剩的裝備,並鼓勵美國與台灣的軍事接觸。

  除了主張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國」地位的文字之外,法案還納入其他有關台海兩岸的文字,包括指出兩岸問題的和平解決方式需要「充份尊重人權」。

  這部份文字是要進一步強化美國有關「台灣地位的任何變更需要獲得台灣人民同意」的立場。

  另外,「二零零二暨二零零三年外交關係授權法案」本文規定,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及處長官邸應懸掛美國國旗。

  修正後的案文還規定美國應逐年檢討與中共的關係,總統應每年與國會就對台軍售事宜諮商。

  觀察家認為,這些修正案並未大幅改變台灣關係法等美國現行法律,但在美國與中共關係處於緊張階段的此刻,這些文字所傳達的政治訊息十分強烈。

  觀察家並認為,國會通過這些文字呼應布希政府近來對中共展現的強硬態度,但在法案成為法律之後,與中共關係惡化的結果需要行政部門來處理。因此,布希政府官員有可能設法變更足以衝擊雙邊關係的文字。

  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完成「外交關係授權法案」的審議後,全案尚需送院會通過,並與參院協調出一致的版本再送總統簽署才能成為法律。

 

  台灣人是要履敗履戰的民族,以前之弱小是因為依賴他人慣了,現在台灣有軍隊有武力做後盾,雖有認同問題作祟,但是凡事能忍能容能堅持保台的信念,這種現實的生存原則是可以再造新運,台灣五十年來經歷各種危機,資金、人才不斷外移,並沒有倒閉,反而讓新生代有發揮的空間,不過現階段全民能冷靜團結,節用惜福整軍經武,亦不失為化危機為轉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