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1
 
 
逃離台灣的人 沒有資格談一中原則


 

  台灣的居民有兩次的大移民,一則為「退出聯合國」的外省人移美潮;二則為中共對台試射導彈的「芋頭、蕃薯移民潮」。

  第一次移民潮時,台灣人沒錢,故無處可逃,第二次移民潮,台灣人較有錢,故有法可逃。第三次的移民潮又來了,這次的地點是「中共控制的大陸」。

  中共到現在還是敵對國家,台灣的現代是民主渾沌國,中共看準台灣人內鬥的個性,採取分化對立與煽動方式,以台灣人來對付台灣人,而台灣陷入史無前例的恐共愛共風潮中,形成 hate and love complex 愛恨情結,到此刻,不但掏空台灣資金,拼命投誠中共,而且有些人還打算犧牲台灣人的主權及獨立自由民主,以換取在大陸控制下的商機。

  比之日本、韓國人在中國吃悶虧的情況下,台商在大陸的待遇是尊榮夠、面子大,但是不到20%的賺錢率,而回流台灣的資金亦少於10%,台商在大陸的投資,是一種移民加上經商的形態,無法也無心再把資金回流台灣,是典型的移民斷根投資熱潮。  

  中華民國統一中國是國民黨的天命,而現在的國民黨卻一反常道,要求民進黨放棄台灣是主權國家的實質,而接受中共的一中原則。

 

受制美方志業難伸 蔣介石反攻夢 還諸天地

作者林博文

  前國府國防部長俞大維在蔣介石總統的授意下,曾於一九五八年年初向美國建議,由中華民國國軍組建四個師(三個步兵師、一個海軍陸戰隊師)的「救火隊」(Fire Brigade),專事在台灣以外的遠東與中東地區,從事打擊和防禦共黨武裝顛覆及軍事入侵的「救火」任務。「救火隊」的裝配與薪餉,由美國提供;國府與美軍合作訓練;部隊的指揮與調動,則由國府和美國共同負責。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海軍軍令部和美軍太平洋總司令部解密的檔案顯示,華府當局接到俞大維提出的「救火隊」建議後,曾予以熱烈討論和審慎評估,決策高層出現兩種意見,一派主張採納國府的建議,利用台灣訓練有素的軍隊以遏阻共黨勢力(尤其是中共)向海外擴張;另一派則反對國府的建議,認為「救火隊」的出現,將會引發中共的「反救火」行動,加速其對外用兵,而引發自由地區的動盪不安。

  艾森蒙總統下令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呈報最後評估意見,聯席會議經過縝密細商後,決定婉拒俞大維的建議,理由是:「救火隊」的任務太過冒險、太過挑釁,極可能引起反效果。

  事實上,由中華民國國軍組建「救火隊」的原始構想,乃是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和白宮國家安全會議所提出,而且早在一九五四年秋天法國在奠邊府之役慘敗,武元甲所指揮的越共部隊獲得關鍵性勝利後,華府當局擔心中南半島將遭全面赤化,即醞釀使用台灣、南韓、菲律賓、澳洲和紐西蘭等國部隊,圍堵中共軍力向亞太地區擴張的構想。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當時曾擬訂幾項計畫:(1)封鎖中國大陸沿海;(2)轟炸中國大陸軍事基地;(3)動用中華民國國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和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研判結果,認為前兩項計畫只能在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始克執行,唯有第三項計畫「可以馬上做」,且較為務實。

  國府當局於一九五八年初認為國軍已有足夠能力組建一支美國所期望的快速反應打擊部隊,蔣介石乃在總統府召集副總統陳誠、國防部長俞大維和參謀總長王叔銘開會討論組建快速部隊事宜,決定由俞大維透過美軍協防台灣司令竇亦將海軍中將,向美軍太平洋總司令史敦普海軍上將提出「救火隊」建議,史敦普接到俞大維的建議後,立即呈報海軍軍令部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

  俞大維在建議中表示,國軍除了已具備防衛台灣本島和澎湖、金門、馬祖的力量,現已有能力組建一支快速反應打擊部隊,在遠東和中東地區對抗共黨黷武勢力,以維護自由世界的安全與和平。俞大維強調,由三個陸軍步兵師、一個海軍陸戰隊師(兵員約八千人左右)組成的「救火隊」,絕對可以對付共黨的軍事挑釁,美軍不必參與,美國只需提供裝備與後勤技術支援。台北當局當時對這項建議的前景頗為樂觀,認為華府會接受,進而使美台軍事合作聯防,更加鞏固,並提高台灣在國際上的反共棟樑地位。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在婉拒俞大維建議的秘密報告中說,在當前的亞太形勢下,組建一支「救火隊」雖有「可取之處」(desirability),但經深入研判和評估之後,卻發現有太多的潛在困難,這些困難使國府的建議變成「不智的」(inadvisable)。聯席會議在報告中又說,最大的麻煩是,美國如承諾使用台灣的「救火隊」,中共勢必會如法炮製,亦組建一支「煽火隊」,在亞太地區製造不安,甚至會對台澎金馬直接發動軍事挑釁。

  台北當局獲悉華府拒絕「救火隊」的建議後,雖感意外和不悅,但蔣介石仍未放棄將美國捲入台灣軍事反攻大陸的想法。一九五九年西藏爆發反抗中共統治怒潮,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其間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但蔣介石認為美國對西藏的支援還不夠,蔣要求美國對反共藏胞提供大規模的武裝援助,空投大批軍事與生活物資。據國府前駐美大使沈劍虹在英文回憶錄中說,一九五九年三月,蔣介石在陽明山行館召見美國駐華大使莊萊德和國府高層官員開會,蔣當面要莊萊德轉告美國政府儘速大規模援助反共藏胞,莊萊德委婉說明有許多後勤技術上的困難。蔣提出多次要求後,莊萊德仍一再表示很難做到,未料蔣臉色一沉,冷峻地向莊萊德表示:「對不住,我要開別的會,你們繼續談吧!」當即站起來拂袖而去。沈劍虹說他在十年中為蔣介石和五個美國駐華大使當過翻譯,從未看到蔣對美大使如此疾言厲色,這是頭一遭。

  據前美國國務院情報及研究局局長、遠東事務助卿希斯曼(Rogh Hilsman)透露,一九六二年三月,蔣經國奉蔣介石之命攜帶國府準備反攻大陸的詳細計畫至華府,要求美國同意支持。這項軍事登陸方案,有點像一九六一年四月中旬的古巴流亡軍登陸豬灣作業,但規模比豬灣登陸大好幾倍,國軍登陸大陸沿岸後,將佯裝為大陸同胞揭竿起義。據美國解密檔案、中共資料、前國府陸軍總司令劉安祺口述歷史和希斯曼的回憶錄,蔣介石確實在認真執行這項反攻計畫:部隊加緊訓練、加徵稅捐(國庫增收了六千萬美元)、大量購買武器、政工幹校學生和政工人員在北投復興崗集訓演練沿岸光復地區的政治組訓工作、成立反攻行動委員會、在外島練習登陸以及反攻作業舉行大規模的「昆陽演習」,劉安祺在演習中擔任「反攻聯軍總司令」。劉安祺說:「當時計畫主力在金門對岸的圍頭登陸,此外,潮汕、青島都是登陸地點。」

  甘迺迪政府對蔣經國攜來的反攻大陸計畫,極為重視,但經過審慎評估後,白宮於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日召開國家安全會議,決定否決國府的反攻計畫,美國並於六月二十三日舉行的華沙大使級會談中,正式告知中共,不同意和不支持國府登陸大陸。中共文件則顯示北京中南海對國府的登陸沿岸計畫,早已知悉,且頗為緊張,毛澤東並下令共軍全面備戰。

  堅強的反共老人蔣介石仍未灰心,一九六五年九月,蔣經國訪美,又向美國防部長麥納瑪拉提出國軍登陸與空降大陸四南五省的「大火炬五號」計畫,由美國海空掩護國軍襲擊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和四川,以切斷中共對越共的援助與補給,國軍並開始建立基地。詹森政府於一九六六年一月正式拒絕了國府的這項反攻登陸計畫。(參看本報駐華府特派員傅建中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三日第十四版〈「火炬五號」反攻大陸計畫〉報導)

  然而,國府試圖在東南亞地區展示軍力、與友邦合作對抗共黨黷武勢力的念頭,始終未嘗稍歇。據美國公布的密檔顯示,一九六○年一月,越南總統吳廷琰訪台時,曾和蔣介石進行七度會談,其間提到了台灣派兵赴越協助西貢政府剿共的可行性。一九六一年,越共升高南越境內的武裝顛覆行動,吳廷琰向美國建議動用國府軍隊赴越作戰,吳認為國府軍隊受過嚴格訓練,反共意識強,而西貢政府對越戰逐漸「美國化」亦感到不安。一九六一年五月,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姆尼茲上將訪問西貢時,面詢吳廷琰:美國應該怎麼做才會對越南最有幫助;率直的吳廷琰當面告訴他,派台灣部隊到東南亞來,美國海、空軍負責台灣的防務。

  一九六一年年底,美國政府內部加緊研究秘密動用國軍赴越的幾種方式。一九六一年十一月,越南政府向美方提出兩項建議:(1)使用中華民國特種部隊來越訓練越南農村防衛隊,台灣派三千至五千部隊來越,喬裝成越南人,以進行訓練工作;(2)台灣派出一支部隊,專事在湄公河三角洲沼澤地區,砍伐越共游擊隊經常藏匿的森林。這兩項建議皆遭美國國務院拒絕,因國務院擔心中共會藉此直接捲入越戰。但越南還是與台灣一家公司訂合同,負責砍伐森林,到了一九六二年,美國向越南提供落葉化學劑以減少越共的藏匿地區,台灣工人始撤離湄公河三角洲。然而,美軍大量噴灑落葉化學劑的行動,卻得不償失,日後導致數萬美軍得了癌症。

  越戰戰火擴大後,國府急欲介入越戰的想法,並未因美國的一再作梗而死心。一九六四年四月,蔣介石面告訪華的魯斯克國務卿,國府助越剿共的最佳之道是,由五千至一萬名國軍空降至雲南,一方面號召大陸同胞起義,一方面截斷中共援助北越的補給線。蔣介石和魯斯克亦討論了美國在東南亞使用核彈的可能性,蔣堅決反對美國動用核武。前述一九六五年九月蔣經國向美提出的國軍進襲大陸西南五省的「大火炬五號」計畫構想,即源自蔣對魯斯克的初步建議。

  國府對美國遲遲未接受國軍赴越助戰的拖延心態,深感不耐與無奈。一九六七年六月,國府駐越武官奉台北當局之命致函美軍駐越總司令魏摩蘭,請求美軍准許國軍派遣軍官隨同美軍部隊作戰,以獲取實戰經驗。國府建議派出情報、砲兵、裝甲、兵工和工兵軍官,每組由八至十名軍官組成,附屬美軍部隊,觀察美軍作戰,每組留越一個月,期滿換班,魏摩蘭與參謀研商後婉拒了國府的建議,但國府在越戰期間仍協助越南政府進行政治作戰。

  冷戰時代的台灣,曾是美國在亞太地區遏阻共黨勢力擴張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支柱,但尼克森於七○年代初放棄台灣,採行「聯中制蘇」戰略決策,台灣的命運頓生劇變。然而,不變的是,當年蔣介石屢次受制於美國,而使其反攻大陸的美夢,只能「還諸天地」,現在的台灣亦同樣需要美國的保護和受到美國的制約。諷刺的是,尼克森的戰略構想,雖使中共突破了竹幕,但亦促成中共日趨壯大,從而無可避免地造成美國與中共終必在亞太地區走向針鋒相對之途的危險局面。

  而現在的在台某些中華民國國籍的人,反而哈共,而置台灣人與中膕人的福祉而不顧。

 


 

  網路寄來新消息,中山大學教授陳茂雄有此說:

宋楚瑜的假臺灣化

  這次金美齡回國與上一次最大的區別,就是舊國民黨的聲音不見了。金美齡在世大會開會那一次的回國,舊國民黨勢力的氣焰囂張,一副吃定臺灣人的姿態,把沈寂很久的臺灣意識挑起來,若不是「臺灣論」的出現,加上金美齡等人介入「臺灣論」的糾葛,臺灣意識會一直沈寂著。

  自從政治民主化之後,由於臺灣人失去悲情,臺灣意識乃逐漸渙散,民進黨執政之後,情況更為嚴重,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經濟層面上,很少人留意到整個政壇完全被舊國民黨勢力所把持。

  本來臺灣意識不只臺獨人士所獨有,連親李登輝人士也具有相當強的臺灣意識,可是新政府上台之後,某些親李人士,由於不能適應淪為在野,為了打擊新政府,所以跟著舊國民黨勢力走,李登輝辛辛苦苦所建立的臺灣化國民黨一下子瓦解。

  雖然臺獨運動人士極力活化臺灣精神,可是力不從心,毫無效率。直到「臺灣論」出現後,引來舊國民黨勢力的追擊,才使部分臺灣人警覺到舊國民黨勢力把持政壇並嚴重排斥臺灣意識。

  當初打擊臺灣意識最積極的要屬謝啟大與馮滬祥,他們雖掛新黨招牌,可是任何人都知道,他們是宋楚瑜的愛將,他們攻擊「臺灣論」,不但未發生離間臺灣人與台獨意識以及日本人的感情,反而活化了臺灣意識,宋團隊也警覺到,刺激臺灣意識,輸家是宋楚瑜,所以,他們不但不敢再挑戰臺灣意識,而且用盡心力糢糊意識形態,這可說是宋楚瑜的智慧。

  親民黨黨慶的活動,宋楚瑜以及其團隊一直說臺語,唱臺語歌,除了劉松藩跟不上以外,其他人都唱得很熟練,很顯然的,他們下過功夫演練,他們用盡方法,使自己具有臺灣化的表象。

  宋楚瑜很清楚,新黨所以會失敗,是因為他們具有「外省黨」的形象,在台灣不可能有多大的發展,所以,他將會積極使親民黨變成「本省黨」,區域立委盡量以臺灣老住民(本省人)為主體,新黨的勢力範圍也盡量不去碰觸,讓新黨保存實力,並繼續扮演「外省黨」的角色,反正新黨本來就是宋楚瑜的勢力,對宋楚瑜而言,新黨就等於親民黨,新黨成長,對宋楚瑜有利無害,新黨與親民黨可以分進合擊,讓新黨扮演「外省黨」,親民黨繼續保有「本省黨」的角色。

  這次立委選舉,糢糊族群意識以及使親民黨臺灣化是宋楚瑜的重要策略,也算是高招,可是未必如願,因為親民黨以及新黨的立委候選人有些票源在於反臺灣意識的基本教義派中,打擊臺灣意識會得到這些人的支持,為了搶票源,必定有人會積極打擊臺灣意識,所以年底的選舉,還是會有意識形態之爭,宋楚瑜要跳脫這場糾葛,還是不太容易。

  不分族群,認同臺灣就是台灣人,宋楚瑜的親民黨一直要扮演「臺灣黨」,他自己也積極裝成臺灣人,從表面上看來,他應該是臺灣人,事實上不是,這不是族群問題,而是他的「臺灣人」是偽裝出來的。

 所謂「偽裝」係指他不是真心認同臺灣,他只要臺灣資源,當他得意時,會忘了臺灣:省長選舉前,宋楚瑜滿口半生不熟的臺語,但當他當選省長時,有誰聽他說過臺語?準備選總統時,又是滿口臺語,沒有選上還會繼續說臺語,若是選上了,又會與當選省長時一樣,得意了就忘記臺灣。

  依他在國民黨內的行為可看出,他的侵略性太強,只當第一,不當第二,就算翻覆了天地,也不能容忍別人跑到他前面。若由他執政,基於「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心態,只可能建立中國併吞臺灣的橋樑,不會直接賣臺,但當他將失去政權時,才會直接賣臺,因為他不能屈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