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6
 
 
民主國家對布希總統的作法 持肯定態度


 

  中共領導人可以大聲開講,恐嚇台灣,而台灣內部對中共的態度,產生親共、媚共、好共的聲浪比較大,某些媒體有計劃的顛覆台灣思潮,以少數人的力量,就很簡單的迷惑台灣鄉土同胞。

  逢扁必反,的確是台灣抓耙的主要宗旨,而台灣人民在50年大中國教育體系中,學習到如何順風知命的哲學,以前老蔣說反共抗俄、反攻大陸,台灣人民亦無時無刻以思量反攻大陸為要旨,而現在的中共熱於文攻武嚇驚蟄下,不少台灣同胞逐漸喪失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而想退縮到愚民、順民的一國兩制。近來這種思潮正麻痺台灣人的身心,大中國主義夢想的台灣大陸人士,亦想藉此急統來回歸祖國,所以我說中國人的同化力量真行!

  於多倫多星報的報導中有如是言....

2001.05.28/中央社多倫多二十七日專電

  多倫多星報專欄作家昆恩今天發表專文表示,布希總統上任以來對中共不假辭色的作風雖然使得左派人士擔憂可能會過分刺激中共,但根據歷史的教訓,布希的做法仍有可取之處。因為唯有如此,中共才有所顧忌,不致為所欲為。

  昆恩認為,布希最近會晤達賴喇嘛及准許陳水扁總統過境美國均是此一策略的運用。

  昆恩指出,雖然布希總統聲稱他是以達賴宗教領袖的身分與其會晤,但選在中共聲稱和平解放西藏五十周年之際與達賴會晤,同時又不避嫌,堂而皇之的在白宮接見達賴,所欲傳達的訊息盡在不言中。

  准許陳水扁過境亦具有同樣的意義。昆恩指出,雖然陳水扁總統答應在過境美國時不發表任何聲明,但他畢竟仍在紐約停留了整整兩天,會見了許多國會領袖,且吸引了媒體的注意。同時在回國時,還將在休斯頓停留一天。

  昆恩表示,布希自競選總統以來即對中共不假以辭色。他首先表示,中共不是美國戰略夥伴,而是戰略競爭者。就任總統後,發生中、美軍機相撞事件,布希亦始終堅持不道歉。繼之,布希又甘冒中共之大不韙,出售防禦武器給台灣。布希對中共的種種作為使得左派人士擔心將會使中、美關係惡化,非世界之福。

  不過昆恩表示,布希對中共的態度係師法當年雷根總統對前蘇聯的態度。當年雷根稱前蘇聯為「邪惡帝國」,並對前蘇聯亦是不假辭色。雷根對前蘇聯的態度當時亦曾引起左派人士的憂慮,但結果証明雷根對前蘇聯的態度是對的。因為他的強硬態度,前蘇聯終於在尚未解體前同意結束冷戰,並進行一些令西方國家欣慰的改革。

  昆恩表示,今天的中共在本質上與未解體前的蘇聯相似,布希只要堅持原則,一定也能逼使中共走上妥協的道路。不過昆恩也提醒說,布希總統對中共的強硬態度只是逼使中共走向更溫和、更民主的道路,與支持西藏及台灣獨立無關。而事實上,不論達賴及陳水扁最近也都表示,沒有獨立的計劃。

  昆恩指出,世界銀行前任官員伯爾基最近預測,至二0二五年時,中國的經濟力量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力量。美國此時對中共有所匡正措施,對世界來說,應是利大於弊。

  有人預測,中共在未來會強大的不得了,亦有許多人說中共的危機四伏。看以下報導:


2001.05.28/自由電子報記者陳中興台北報導

  行政院經建會表示,儘管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可達七%,但據學界估計,大陸城鎮失業率應在七%以上,大陸經濟成長原因主要來自政府公務員加薪,與國營企業透過銀行體系大量舉債,潛藏嚴重財政惡化與金融壞帳問題。

  經建會說,亞洲金融風暴後,大陸為挽救經濟衰退,同樣在搞「擴大內需」,透過大量發行公債增加基礎建設,使大陸固定資產投資在二千年時高達九%以上成長。在一九九八年到二千年間,大陸共發行長期建設公債三千六百億人民幣,但分析固定資產投資的來源卻可發現,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民間部門幾無增加。

  這使得大陸在二千年時,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毛額比重比一九九六年上升二%,且長期以來,透過國有銀行「代辦」財政,大力挹注國有企業,使得銀行不良資產比率高達二十五%,潛藏嚴重金融危機。

  在物價方面,大陸物價近三年來呈現下滑走勢,使大陸當局自去年九月起,暫停公佈商品零售價格統計,僅對物價表現稍好的居民消費物價發佈統計數字。造成物價下跌現象的主因,在於大陸國有企業盲目投資,供過於求,導致國有企業產能利用率只達六十六%。

  在就業情勢方面,據大陸官方統計,一九九七年以來,城鎮失業率都維持在三點一%水準,但據學界估計,這項數字應在七%以上,至於農村失業情形則遠較城鎮嚴重,不少研究均指出,大陸農村過剩勞動力約有一點五到一點七億人,大陸就業情勢也相當嚴峻。

  經建會表示,去年大陸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九點七%,實質成長更達十一點四%,但主因卻是大陸當局在一九九九年七月間,大幅調高公務員薪水三十%所致,今年還計畫再調高三十%;事實上大陸農村居民在一九九八到二千年間,每人平均所得僅成長二%,城市居民則成長七%。

  主計處日前發佈我國今年經濟成長率僅有四點零二%,經建會取中國大陸與我國相比,雖然對岸經濟成長數字樂觀,但在包括消費、固定資產投資、物價、就業情勢及財政收支等方面,大陸經濟確實潛藏極大隱憂。


2001.05.28/自由電子報記者陳曉宜台北報導

  大陸民運人士魏京生過境台灣五天,昨天下午已搭機返美。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中共從未曾接受所謂「一中各表」的說法,陳水扁總統就算承認有此共識,也無濟兩岸關係局勢,建議陳水扁總統,應趕緊開放大陸民眾來台觀光,不必對中共抱太大幻想,更不必做任何讓步。

  魏京生對於台商的大陸熱也十分憂心,他表示,下回來台時,願意與台灣企業界舉行不公開座談,讓他們了解到中國投資的危險。

  魏京生於二十三日傍晚從紐西蘭過境台灣,於昨天下午四點搭機返美,由於此次並無特別的公開行程,前天他即與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到建國啤酒廠舉辦的台南美食節,盡興地品嚐台灣小吃,這也是他第一次發現台灣小吃如此夠味,兩位重量級的民主運動前輩,在現場不斷引起民眾騷動,爭相簽名拍照。

  對陳水扁這次過境美國紐約,引發陳水扁總統是否談及承認九二共識的風波。魏京生表示,台灣現在談有沒有九二共識,有沒有「一中各表」根本不重要,因為中共從頭到尾就不曾接受「一中各表」的說法,在中共的解讀裡,「一中各表」就是指台獨,就是指「一國兩府」。

  所以,在野黨要求陳水扁必須先承認九二共識,才能有機會與中共談判,根本沒有必要,過去國民黨政府認為有「一中各表」的說法時,中共也不曾與他們談,什麼辜汪會談都只是「碰面」而已,什麼都沒討論,中共要的是台灣投降。

  魏京生認為,陳水扁政府應先對中國老百姓友善,而不是對中共友善,這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因為中共打台灣的最大藉口,就是告訴中國的老百姓台灣要搞台獨,要分裂祖國。因此,若能放寬條件,讓中國老百姓容易來台觀光,就能多了解台灣,不會被中共騙了,相信屆時中國會有一股瘋狂的「台灣熱」。

  對於台商「大陸熱」現象,魏京生憂心地說,中共就是要大家把錢丟到大陸去,因為中國是不講理的地方,你錢丟進來,就要聽我的,俗話說寧願得罪君子,也不能得罪小人,一般商人看在錢的分上,對中共也只能唯命是從。

  魏京生表示,布希政府這次對陳水扁過境紐約的禮遇,其實就是布希上任以來對中共較不客氣的作法,誰愈給中共面子,中共就對誰愈壞,所以現在美商在中國一定比法商在中國受到的待遇好很多。

  魏京生說,他們的下一步是敦促布希政府在人權上給中國更大的壓力,從外交上迫使中國施行政治改革。


  亦有倒台資共的台灣危機。

 

2001.05.28/自由電子報社論

  「企業紓困」在台灣由來已久,原意是由政府出面協助企業渡過難關。但是,最近「企業紓困」卻逐漸變質,成為一些赴中國投資的企業掏空國內資金的工具。有的官員則不把此一現象當一回事,甚至變相協助那些已經把錢搬到中國的企業,從台灣搬更多的錢到中國去。這種「錢進中國、債留台灣」的做法,若不立即予以有效制止,不僅金融機構會深受其害,連銀行股東、廣大存款戶都會遭殃。

  過去幾年,有的企業多次尋求政府協助,希望透過政府向金融機構勸說,展延還債期限、降低貸款利息,甚至舉新債還舊債。然而,那些獲得紓困的企業並沒有多大起色,後來也不斷提出「企業紓困」的要求,形成政府與金融機構的負擔。當然,真正承受風險的,並不是政府,而是金融機構,因為得到紓困的企業一旦出事,後果都是由金融機構全數承擔,至於協助其紓困的政府則不必負什麼責任。
  
  事實上,要求紓困的企業中,許多根本不是把錢用在國內投資,而是把錢拿到中國去投資。尤其是,其中有的企業早將經營重心轉移到中國,台灣只是他們的「舉債中心」。這種企業即使在中國賺到錢,也不會把錢匯回台灣,更不要說是把錢還給金融機構了。因此,把這種企業要求政府協助紓困,形容成把台灣的錢五鬼搬運到中國,絲毫也不為過。金融機構對這一類企業的放款日益謹慎,其根本原因便在這裡,政府實不應予以苛責。
 
  例如,某建築業集團負債八百億元,卻多次要求政府出面向往來銀行「道德勸說」,不要抽銀根。但據了解,該集團在中國投資賺了錢也不匯回台灣。其得到紓困的旗下公司,最近則向法院聲請重整。顯而易見,該公司申請重整,為的是貸款的本金、利息都可免繳。如果此案開創先例,將來其他企業有樣學樣,金融機構一定會遭到嚴重的衝擊。另外,某電子公司幾個月前提出紓困申請,要求債權銀行同意降息,未來一年只繳利息。據悉,該公司在中國也投下鉅資。僅此二例就可窺知,財政部所掌握上市上櫃公司赴中國投資金額與其匯回台灣的投資收益根本不成比例,不只值得政府方面注意,而且其中是否有企業玩弄「錢進中國、債留台灣」的把戲,政府方面也千萬不能輕忽。否則,一味協助這種企業紓困,讓它把錢搬到中國,台灣的資金早晚會被掏空。
 
  根據統計,五大行庫承作的放款金額,四月份比三月份減少了三百多億元。另外,新銀行的放款餘額也有減少的趨勢。這個現象,主要應與景氣不佳有關。為此,央行與財政部上週邀請五十三家銀行及票券業者開會,研商刺激放款方案。政府關心銀行緊縮企業信用、協助企業獲得必要貸款,固然是提振產業、刺激經濟的做法,值得大家予以肯定。但基於前述一些企業「債留台灣」的惡例,我們認為政府在刺激放款時,務須明辨企業貸款的用途,到底是用於國內投資還是拿到中國去投資。若是用於國內投資,政府當然應當呼籲銀行加強放款。相反的,若是拿到中國投資,政府提醒銀行審慎行事都唯恐不及了,更不能要求銀行助長「債留台灣」的歪風。
 
  就我們所知,國內金融機構基本上都相當願意協助「根留台灣」的企業,但因為種種因素許多企業還是感嘆借不到錢。著眼於振興產業、刺激經濟,政府的確有必要出面協助業者解決資金問題。我們也多次建議,可考慮採取政府、銀行、企業相對集資的方式,協助企業獲得國內投資所需的資金。然而,我們卻不贊成盲目要求銀行向企業放款。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有的企業透過政府協助獲得貸款,只是為了拿到中國投資,其留在台灣的債務勢必成為銀行的沉重負擔。長久以往,非但銀行無法向股東、存款戶交代,連台灣的資金也會逐漸被掏空,使得有心在國內投資者更無充裕資金可用。
 
  「不少企業取得資金,結果卻是不安好心地債留台灣,在台企業不斷減縮且連年虧損,在中國的投資卻愈搞愈大」,這是許多銀行業者過去幾年來的切身經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那些一心前往中國投資的企業,在台灣大玩特玩五鬼搬運資金的老套。台灣迄今流往中國的資金數額,從五百億美元到一千億美元的估計都有,實際數額則恐怕更多,幾乎可以用血流成河來比喻。台灣的資金再漫無止境地失血,其後果如何不難想像。因此,政府在關心金融機構對企業國內投資放款時,一定要同時做好把關工作,杜絕不肖業者利用政府的善意協助,把來自銀行股東、存款戶的資金偷偷搬到中國去,而且一去不復返。


  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的白樂崎如是說:

2001.05.28/自由電子報 白樂崎專欄

  儘管台灣最近因為前總統李登輝訪日、美國對台軍售及陳水扁總統過境美國等事件而持續受到媒體關注,但更多報導卻把重點放在台灣與中國之間迅速成長的經貿交流上。有關美國和中國經貿交流的報導,都明確指出美中不會讓兩國間目前面臨的許多問題影響到這個目標。台灣內部也有許多關於台商赴中國投資金額不斷成長的報導與分析。雖然在美國與台灣都有關於與中國間經濟關係成長的報導,然而此事對美國和對台灣的重要性卻顯著不同。

  美國與北京發展經貿交流的目標有兩重:除了擴展貿易之外,也希望能夠成為鼓勵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一更開放、更負責角色的重要催化劑。但涉及華府在與中國往來時所追求的更廣泛國家利益時,卻出現了二元化的現象。我們最近讀到不少由專家撰寫的研究報告,也聽聞政府正進行內部「檢討」的消息。這些都是源於中國對美國的意圖日益引人關切,以及美國有必要擬定太平洋地區戰略並強化美軍在該區實力所致。陸軍戰爭學院和蘭德公司所發表的數項報告正是最新的例子。而布希總統及國防部長倫斯斐日前的談話不僅指出美國在與中國交涉時將更具有自主性,同時也表明美軍的戰略重心將從歐洲轉向太平洋地區。

  在此同時,美國企業界卻似乎正反其道而行。美商,尤其是那些早已在中國積極發展的企業,則以得意的口氣表示,美中關係近來雖出現緊繃,卻絲毫未影響到雙方經濟關係的成長。最近在香港舉行的財富全球論壇高峰會議,出席貴賓和以往一樣踴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會中致詞時,更是隻字未提美中軍機相撞事件、美國對台軍售或其他有關兩國關係發生摩擦的問題。

  某些參與高峰會議的企業界人士將此解讀為中國表現出更成熟的態度,其他人則認為這是中國急需吸引外商投資,不得不然的作法。江澤民深知美國企業是中國最好的朋友。現在也很難想像江澤民還會像中國當局過去那樣,對不支持北京政治目標的企業出言恫嚇。雖然中國媒體仍充斥著反霸權主義、反片面主義等陳腔濫調,但在香港的高峰會議上,江澤民的目標則是要鼓勵外商投資,並向外界展示中國不會把經濟問題和政治混為一談。

  美國每年在中國投資的金額不斷成長,目前已成為繼香港之後最大的外資來源。兩國的雙邊貿易成長迅速,現在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出口商品是銷往美國。美商投資成功不僅將使投資企業獲利,更可為國家帶來好處。然而假若中國經濟改革失敗,美國的大型企業也許會蒙受打擊,但應不至於被拖垮。美國經濟或許也將受到影響,但尚不致嚴重受損。換句話說,如果美中雙邊經貿交流崩潰,雖可能對美國帶來相當損失,但還在可應付的範圍之內。

  此外,儘管美國企業有能力、也可以對政府發揮可觀的影響力,但在面臨民間強大的反彈聲浪,尤其是事關國家安全的事務時,企業界總是會知所進退而且這樣的情況也確實發生過。這不只牽涉是否有愛國精神的問題,同時也是因為企業界必須顧及其在美國國內更為廣大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之下,企業的形象其實更為重要。

  對台灣而言.,與中國發展經貿交流對於本身的利益也出現了二元對立的考量。根據北京方面的數據,台商在中國投資的金額已高達五百億美元(有人聲稱實際數字還要更高)。不論如何,台灣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投資來源之一,但這筆龐大的資金卻鮮少回流台灣。此外,兩岸之間的貿易金額也已達三百億美元,使台灣成為中國第六大貿易夥伴。有些人就以台灣與中國之間鉅額的經貿交流為例,聲稱台灣正逐漸被香港化。

  部份台灣企業視此為極佳的商機,尤其是那些自認可以和初次進軍中國的外商結盟的企業。也有些公司則是因為到中國投資可以節省十五%到三十%的開銷而受到吸引。還有些企業則相信,只有投資中國才能保有競爭力。為了投資而遷居中國的台灣人數量之多,也已成為兩岸經貿往來的一個重要面向。

  在台灣內部要求政府進一步開放對中國投資的限制,以擴大雙方經貿往來的聲浪中,有人表示在兩岸擴大經貿交流後,兩邊的政府都會瞭解到衝突的代價太過高昂,因而有助於穩定台海局勢;也有人聲稱中國會明白對台灣發動攻擊實在得不償失;有人則以為經濟統合是邁向政治統合的第一步。另一方面,我們也聽到有人力陳台灣漸漸的過度依賴中國經濟,也有人認為中國的統一陣線戰術已經奏效。

  台灣顯然正準備修改相關的現行法律,但修法的主要目的應該還是在反映現實。國內經濟決策者擔心資金外流會影響到台灣自身所需的資本。但更困難的任務卻是要解決隨著兩岸經貿交流而衍生的國家安全顧慮。台商所扮演的中間人角色,或者台灣企業的經營管理長才,則被視為頂多只能享有一時的優勢,很快就會被中國當地的企業家所取代。和中國這個政治上深懷敵意,經濟上又潛力驚人的鄰國擴大經貿交流,同時維持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確會對國家安全帶來許多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

  美國商會最近公布的「台灣白皮書」裡對台灣政經局勢的評估,不見得都能獲得台灣讀者的認同。不過,在其刊物社論及一篇由總編輯安若麗(Laurie Underwood)執筆,名為「改變鄰近地區」的文章中,提到了台灣必須在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利益間取得平衡的問題。關於這個議題,過去大家在商業期刊上讀到的通常都是純粹主張商業利益的一面倒式評論。但相對的,這兩篇文章卻採取了均衡的角度,對合理的商業利益與國家安全考量都給予同等的份量。

  中國這個潛在市場的吸引力,兩百多年來始終是一個虛幻的目標,現在或許已經在全球體系中倉促的變成了事實。中國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貿易商,美國與台灣也不例外。美國和台灣有一些共通點,例如兩國都必須在經濟與國家安全利益間找到平衡點,但也有顯著的差異:美台大小懸殊自不在話下,此外在參與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承受的國家生存風險高低,則是最明顯的差別。或許從中國積極鼓勵美商投資,但僅止於期待台商投資的態度上,更能具體呈現美台處境廣泛的差異。(國際新聞中心俞智敏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