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61
 
 
把台灣內奸抓出來 
同時台灣人亦要有戰爭的準備


 

  在台灣有些人向中共輸誠,亦做了不少的承諾,並想急於表示其等在台灣的影響力,冀圖打垮阿扁政府,以獲得中共關愛,這種人運用在台灣的言論免責權與特殊身份,穿梭兩岸,自居為中共在台的發言人,台灣人如果還想立足台灣,保護台灣民主自由體制,就必須把這些提出來,口誅筆伐,加上隔離與消毒。逢六四天安門事件追悼日,六四的冤魂正擔心台灣民主的前途呢!

  中共到現在處心積慮要武力佔有台灣,演習是一種情緒的發洩,若是擦槍走火,立即成為台海大戰,台灣人要明白中共攻打台灣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它必須同時打垮美國督戰的小鷹號航空母艦。看看相關報導怎麼說:

 

2001.06.02/ETToday記者陳東龍專題報導

  正當美國海軍以航艦「卡爾.文森」為首的航艦戰鬥群接近台灣之際,中國解放軍南海艦隊也在其東海艦隊的數艘導彈驅逐艦的支援下,全力演練如何針對美國航艦戰鬥群進行攻擊,本報獨家取得這份台灣軍事情報單位長期掌握的「技術情報」資料,資料詳細說明解放軍將如何打一場「航母殲滅戰」。

  中國解放軍海軍的傳統戰力至今仍是一個外界所難以掌握的數據,雖然從「量化」的觀點,中國海軍的戰力已經獲得相當大的改善,但就美國海軍的看法是,中國海軍在2010年之前,仍擺脫不了「近岸海軍」的瓶頸,只要美國的航艦戰鬥群能保持距離中國大陸領土500浬之外,就能至少擁有95%的決戰勝利機率。

  不過美軍情報單位也同時指出,中國海軍一旦有決心,「寧可犧牲一個艦隊和10年的復原時間,也要打垮一支美軍的航艦戰鬥群。」

  在這種前題下,中國軍方就會採取所謂「全天多彈、多批、多向」的戰術,以「飽和攻擊」的作戰模式,在最短的時間內,不畏慘重損失而強力進行其「航母殲滅戰」。

  目前,美國海軍所掌握的3種解放軍打「航母殲滅戰」方式,分別是:

一、反艦導彈攻擊:

  文件中提到,「儘管美軍航艦戰鬥群裝備有導彈防禦系統,其中包括中、遠距離的反導彈和近程的速射炮,但是目前的技術水平尚難以真正有效地對付導彈攻擊。儘管航空母艦作戰群最大攻擊距離和警戒範圍較大,但是在生存受到很大威脅的情況下,其必然會收縮防禦,作戰半徑減小,使得攻擊部隊得以接近航空母艦作戰群,那對航空母艦作戰群的攻擊也就有了可能。」

  「在攻擊的初始階段,應首先運用反輻射導彈來攻擊航空母艦的艦載預警機,或消滅之或迫使其難以升空,從而奪取或削弱其對制空權的掌握。當今最先進的大型地空反輻射導彈的射程可達400千米,機載反輻射導彈的最大射程也有120千米,完全可以勝任這一任務。然後再利用機載、艦載反艦導彈實施對敵攻擊。」

  「目前較先進的反艦導彈的射程都在100千米以上,速度超過1.2馬赫,例如C-802反艦導彈,而俄羅斯的『日炙』超音速反艦導彈更是達2.8馬赫,在其射程內對手根本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也就無法攔截,而且由於速度快且無須中繼制導,依靠其自身的末端制導雷達就可以有效捕捉目標。另外正在研製中的俄羅斯KH-15S型反艦導彈,能爬升至40千米的高空然後以5馬赫的速度俯衝目標,其攔截概率幾乎為零。在中距離上,巡航導彈則是最有效的手段。」

  「巡航導彈的射程一般都在500千米以上,最高可達1000千米,精度圓概率誤差在1米左右,並可攜帶多種彈頭。儘管其速度較慢易遭攔截,但是在攻擊的最初階段可先利用高速反艦導彈打開航空母艦作戰群的防空警戒網,然後再利用巡航導彈的高精確度打擊,來攻擊航空母艦。對於航空母艦這樣超大型的水面艦隻來說,要想使其沈沒或遭受重創,一次飽和攻擊所需要的導彈數量應在百枚左右。」

  既然中國海軍「寧可犧牲一個艦隊和10年的復原時間,也要打垮一支美軍的航艦戰鬥群。」以及採取所謂「全天多彈、多批、多向」的戰術,以「飽和攻擊」的作戰模式,在最短的時間內,不畏慘重損失而強力進行其「航母殲滅戰」。除了導彈之外,潛艇攻擊當然也是一項主要戰法,何況中國至今仍有66艘現役潛艇。

  第二種打垮美國航艦戰鬥群的方式,就是展開潛艇攻擊。

  在已掌握的文件中指出,「儘管反潛技術已發展了很多年,但是在驅逐艦與潛艇的對抗當中,仍是潛艇稍占上風。目前世界上較先進的潛艇普遍採用了消聲技術,如敷設消聲瓦、機械減震、採用7葉大側斜螺旋槳等降噪技術,使得潛艇在航行中發出的雜訊極小,很容易融入海洋背景雜訊中,令反潛艦一籌莫展。」

  另外,文件也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的攻擊型核潛艇均攜帶大量的潛射反艦導彈和魚雷,其數量都在20枚以上,攻擊力極強。潛射導彈一般都可攜帶多種彈頭,其中最具威脅的當數核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若數艘攻擊型潛艇同時從幾個不同的方向接近航空母艦作戰群,即使只有一兩艘突破反潛警戒圈、到達攻擊陣位,由於航空母艦自身的防禦能力不足,僅憑核潛艇自身攜帶的反艦導彈和魚雷,就可對航空母艦展開炮和攻擊,令航空母艦也難以招架,非死即傷。」

  第三種打垮航艦戰鬥群的戰術,就是實施彈道導彈攻擊。

  文件顯示,「當敵方航空母艦作戰群距離較遠,一般武器難以奏效時,彈道導彈的超遠攻擊能力就充分體現出來了。目前的戰術型彈道導彈的射程都在1000千米以上,最遠可達4000千米,打擊目標的精度圓概率誤差?數十米,速度超過5馬赫,可攜帶集束式多彈頭或分導式多彈頭,一次攻擊多個目標。隨著太空技術的發展,小動量變軌技術已運用於彈道導彈。也就是說,彈道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可隨時通過空間資料鏈,接收偵察衛星對航空母艦作戰群所處位置的即時偵察結果,並根據這一資訊及時改變自己的運行軌道,以確保打擊的精確度,而今航空母艦插翅難逃。」

  「利用彈道導彈襲擊航母的方案的主要障礙是制導和精度問題。如果必須使用常規化學能戰鬥部,將要求導彈有對55千米/秒的運動目標有20米以上的末端制導精度。這對彈道導彈是很高的要求。但換一個角度,如果使用散佈比較大的動能霰彈,問題可能就會簡單一些。」

  事實上文件中也出現一些利用物理運算來支持所謂「動能霰彈」的理念。

  文件指出,「用反坦克動能穿甲彈的彈芯材料製成彈丸,在彈丸表面覆蓋陶瓷隔熱層,由彈道導彈攜帶上千個彈丸在進入大氣層一定高度時釋放(這樣每個彈丸的隔熱層可以輕一些,散佈也可以得到控制)。每一枚彈丸至少可以獲得6至8馬赫的速度,幾乎就相當於坦克炮的穿甲彈的炮口速度。在這個速度下,200多克的彈丸會有將近一兆焦耳以上的功能,足夠摧毀穿徹航母的飛行甲板,普通的軍艦可能會被從艦橋一直穿到船底。」

  「假設彈丸的重量是250克(加隔熱層),運載能力1噸的彈道導彈可以攜帶4000多枚,散市半徑如是200米(半數彈丸的命中半徑),二分之一半徑的平均彈丸密度可以達到大約0.014枚/平方米(70平方米/枚),一個典型的水面艦會可靠地被命中數枚,航母大概會被命中上百枚。

  數枚這種霰彈導彈集中向同一編隊發射,即使不能將編隊擊沈,也能使其喪失部分戰鬥力而放棄軍事行動。彈丸的密度可以根據母彈釋放子彈的高度任意調整。

  典型的釋放高度應該在30千米以上,一般的攔截武器是很難直接攔截母彈的。攔截子彈就更難以想象。實際研製時可能會採用更小的彈丸,以艦上的艦載機和其薄弱部分?目標。這樣即可以可靠地使航母編隊暫時失去戰鬥力,又不會對其造成致命打擊,在政治上可以獲得較大的迴旋餘地。比較有希望改裝成反航母子母彈的大概是『東風』和『巨浪』。」

  「利用現有的成熟技術,在不改變現有彈道導彈結構的前提下發展反航母武器。利用自然散佈的動能彈丸方案幾乎可以立竿見影,短期內就可以形成戰術威攝力。當然方案的關鍵還是即時偵察技術。需要能全天候對相關海域作不間斷覆蓋的偵察衛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