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3
 
 
KMT 1984年的回顧

 

  這位署名趙常於1984年的文章,亦點出KMT今日中國國民黨的心理障礙,請參考。


中共走紅 國民黨臉紅

1984.08.09 前進週刊
趙 常


  間隔了十二年,今年台灣再度獲准參加奧運,有些人因此喜不自勝地說,台灣「重返國際社會」了。吾人皆知,國際事務不僅體育一端,它還牽涉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只因能夠參加奧運,就說「重返國際社會」,未免言過其實,自欺欺人。況且,台灣是參加了奧運,但卻面目全非,昇起的不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而是在一面絕大多數國人都不認識的旗幟及「三大紀律,八大注意」的毛歌伴奏下屈辱地入場。

小頑童與大中國

  台灣這種委曲求全的可憐相,固然與國民黨一貫強悍的姿態很不相稱;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台灣以一個國際社會棄兒的身份,而能獲准參加世界體育競技的盛會,證明自己是不受中共統轄的獨立實體,這毋寧是個相當可喜的現象。不過,如果國民黨不從虛矯自大的正統神話中澈底覺醒,則台灣「重返國際社會」的路子還遠得很呢!

  在海峽兩岸的對立中,早期國民黨靠著美國的保護,以及本身快速的經濟成長,得以在國際社會上扮演與本身有限資源不相配的角色,成為國際間的小頑童。本來,以貿易取向為主的臺灣海島經濟型態,應該是多多與人為善、廣交與國,如此方能開拓廣大的市場,確保重要原料能源的來源。不幸的是,國民黨當局一直沉醉在「大中國」的幻夢中,把台灣這個島上的有限資源,浪費在「反攻大陸」的政治工程上,以致對內必須花費龐大的軍事費用於台海的對立上,且又以軍事緊張為由在台戒嚴卅多年,台灣民主化的腳步祇得牛步前進。這等於是把台灣的有限資源,及經過此地多數人民辛苦的再創造的價值,不當地浪費在處理人為的內部緊張情勢中。

國民黨堅持「唐吉訶德」主義

  對外則無視國際政治的現實,堅持所謂「漢賊不兩立」的一個中國的觀點,以致重要友邦紛紛遠去,留下的儘是些需要台灣支持的小國。這種外交戰場上的「唐吉訶德主義」,造成了台灣不幸成為國際孤兒的困局。

  以往,國民黨之所以尚能與中共抗衡,是因為台灣這端的天平上,還加了美國及本身的經濟奇蹟,但是如今,天平這端已失去了美國這一籌碼,而且經濟的優勢也逐漸喪失。近年來,中共在鄧小平等務實派掌權下,逐步採取體制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政策路線。在鄧派的「體制內改革」的路線上,最吸引外人注目的,莫過於模仿西方資本主義方法,在東南沿海地區設立經濟特區,及逐步開放沿海城市。以大陸低廉的工資加上外資,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已經形成嚴重的威脅。台灣方面惟有把經濟發展從勞力密集提昇至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方能有效應付中共的挑戰。但是現階段,台灣顯然已經碰到了發展的瓶頸。

「拼命三郎」 如今有所變

  中共的改頭換面,甚得外界的好評,但是國民黨對中共的變化,始終視若無睹,一直停留在「三面紅旗」與「文革」的印象中,因此認為中共政權雖然形式在變,但本質卻永遠不變。這種「中古黑暗時期」的觀點,是國民黨「以不變應萬變」的「玄學」政策的主要依據。

  國民黨無視現實的形而上的政策,使得早年台灣可以義無反顧地退出聯合國,並且一副拼命三郎的姿態,誰跟中共建交,就跟誰斷交;現在則淪落到欲與各國建立形而下的實質關係而不可得的地步。

  台灣的奧運模式固然屈辱,但畢竟為台灣開拓了一條活路的起點。不過,國民黨是很不願意走這條路的,因此走起來,不免彆扭。國民黨原先不願報導大陸選手的比賽狀況,卻自吹自擂「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貽笑海內外。後來因為民間的壓力,才不得已播放中共選手的比賽片段。為了合理化這個轉變,便將中共選手統稱為「大陸選手」。其實,如果照國民黨「中共非中國」的官方邏輯,根本就可以把「大陸選手」稱為「中國選手」,因為「中國選手」並不等於「中共選手」啊!所以,從這個被迫的轉變就可以看出,民間的心態比當政者的心態更健康。從整個趨勢看來,民間帶領著官方前進,而被引導的後者,顯得步履蹣跚,心思重重,一直邁不開腳步。

國民黨心中仍有千千結

  國民黨之所以會「心有千千結」,主要是在意識中仍然拋不開那個「神聖的歷史使命」,因此在「大中國意識」的陰影下,便無法坦然應付中共日漸強大的挑戰與壓力,民間的力量與觀念已能健康地面對與抵禦中共的「魅力」,已不會因為大陸選手的優越表現,而產生向中共政權認同的意識。國民黨要圖謀台灣未來的出路,一定要徹底本土化,與民間的力量結合,如此,才是台灣正確突破未來困境的正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