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9
 
 
在1984年談的台灣意識

 

  

 

台灣意識的挑戰與成長

1984.12.10 台灣潮流週刊
潘立夫


  提起台灣意識,有些人就會敏感地想到台灣獨立,其實這乃過度推論,正如浙江人有浙江意識,我們沒有必要想到他們要浙江獨立。

  我們的基本觀念是,沒有台灣,中國對我們一千八百萬人沒有意識;我們不是為中國而生存,我們為了生存而保護台灣。不管將來是台灣獨立、台灣自治,沒有台灣意識,就沒有自治、獨立的基礎,隨時可以潰散、裂解。

  今天台灣的處境如此危險而無奈,大家尚沒有共識。經濟犯把台灣錢拿去富裕美國,有錢有勢人把存款捲跑。社會秩序、道德、惡化。無錢無勢的人,為錢賭性命;有錢有勢的人、大陸、台灣、美國跑來跑去,綠卡、「美國人的阿爸」,在朝當官。一般為生活終日忙賺錢的人,尚未清醒。究其根源,就是沒有台灣意識所致。

  所以,我們很有必要談談這個問題。

美麗的女性島

  台灣在二百六十年前,是一個無政府狀態的島嶼,全島以部落形態生活,原住民從文明階段來看,有遊獵社會時代的高山族,有農業社會時代的平埔族。

  高山族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種族,有些來自波里尼西亞,有些來自南島族;有些住了一段時間已滅族了,有些還保存著部落形態,但卻不知從何處來。

  他們不知從何處來,所以沒有「原鄉意識」,也不知台灣全貌,和其他部落沒有從屬關係,當然也沒有「台灣意識」,充其量只是部落意識。

  平埔族則是農耕時代,由馬來西亞、菲律賓移民而來在台灣平地從事粗耕的農業活動,和高山族分別選擇高山和平原,以其不同的生產方式生活。而平埔族與漢族則由於生活形態的類似,這二百年來和漢族移民血統交流,充分同化。

  一六二四年,荷蘭佔領台灣,目的在貿易,不在建立政府,所以台灣大體上還是無政府狀態的部落生活。

  經過三十八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取代統治權,情況便有了很大的改變。因為鄭氏官兵約二萬五千人,從當時的中國統治權看,無疑是清國的政治犯。他們如果返回原鄉,必受軍法審判,加以判亂罪名。所以鄭氏名義上標榜「反清復明」,而實質上則是定居開墾農地。

  基於生活形態相同,血統交流,平埔族與漢人迅速同化了。但是我們今天把平埔的血緣忽略了,以為台灣人即是漢人移民。由於對這個問題,缺乏合理的看法,許多人以為台灣人即是漢人,因此台灣意識在血緣上找不到基礎。

  清朝統治台灣約兩百年,初期嚴禁人民私自渡台,必須有官務或商務才可渡台,且渡航不准攜帶家眷,已渡台不准接養同住,實施台灣孤立化法規。不過中國大陸窮苦的人民,沒有片土耕耘的經濟弱者,為了生存,不得不冒險犯法渡台,其僥倖得逞的人,在台灣立足了,卻產生「原鄉情懷」,於是斷斷續續的人,其意識便在大陸和台灣之間遊移不定;和鄭成功帶來的首批政治犯移民,在認同台灣上有了差距,使台灣意識在整合中不易凝聚。

初現台灣意識

  一八九五年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人第一次從夢中驚醒,原來台灣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形象不同,教化不同的化外之民。台灣首次驚覺,不得不為自己打算,於是倡議成立台灣國,並扣留稅金充當抗日軍費。這算是台灣意識首次被激發,於是出現截然不同的景觀。一些沒有台灣意議的中國官員紛紛逃亡,清兵則棄械投降;而有台灣意識的則倉卒間據地對抗,不惜犧牲為台灣奮鬥。結果由於部落意識尚未提昇為台灣意識,而被日軍各個擊破。

  雖然抗日失敗了,但台灣意識在反抗中甦醒、熬煉、成形,與中國意識分道揚鑣。

混淆台灣意識

  從抗日保台到今天,約一個世紀,台灣意識的萌芽到成長已經不算短的時間,可是台灣意識仍然朦朧,我們發現有幾個原因:

  清朝統治台灣,對台灣的反抗相當頭痛,而反抗的根源就是台灣意識。清朝為了淡化或分化台灣意識,在台灣運用「義民」政策,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濃厚的「尊王」意識,王室的冊封,對老百姓有強烈的吸引力,所以賜封義民,使之和台灣意識對立,使台灣人在意識上互相抵消。

  再看日本,日本在撲滅抗日軍時,也遭到強力的抵抗,其中以林少貓的遊擊戰最令日本頭痛,而日本也驚訝於林少貓的每次行動都有成千民眾參加。於是日本便以「歸順」心理攻勢,分化了林少貓的支持力量。因為抗日是基於台灣意識,林少貓既然妥協了,就沒有理由得到台灣意識的支持,剩下的幹部不過三十多人,經日本人的一次攻擊,徹底消滅。

  分化意識是外來統治者打敗台灣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混淆意識是使台灣人站不起來的原因。日本人統治台灣,基本上是異族統治,無法得到台灣人真心擁護。台灣人罵日本人「四腳仔」,日本人罵台灣人「清國奴」,這種對立使台灣意識加速形成。結果日本便設計「皇民化」來分離台灣人,使一些受教育者為了扮好「假皇民」和一般民眾分離,得到易治的效果。

  國民黨治台近似鄭成功,在台灣高唱「反攻復國」的口號,在教育上以中國傳統思想教化台灣人,且不斷的證明台灣人是中國人,(後又改為中華人),甚至於有些蛋頭學者證明台灣島原是和中國連接的,其目的無非是進行中國或漢化意識。

  台灣人有台灣意識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國府單面倡導中國意識強調「愛中國」,而中國大陸當前是中共政權,在實體上「反共」等於「反大陸」也等於「反中國」所以「反共」又要「愛中國」實在不是一般人弄得清楚的邏輯。正如要台灣人愛「中國」愛大陸河山,但又不准台灣人看大陸書籍,不准台灣人看大陸的世界級競技一樣矛盾。

  「反共」和「反台獨」也是存在一個矛盾,反共要「反三通」、「反回歸」。可是「反回歸」、「反三通」,必然要保持海峽兩岸的隔離,這樣長期隔離,形同台灣獨立。所以反共的結果,最後也出現矛盾。

  顯然的,在台灣高唱中國意識,其目的不在使台灣人變中華人,只是混淆意識,緩慢台灣意識的成長罷了。

台灣意識從反抗行動中產生

  為了維護生活環境、土地主權、反擊外來侵略者,乃是天經地義的人類自衛行為。所以荷蘭人佔領台灣,雖然僅為貿易求據點,也受到平埔族的抗拒;鄭成功佔領台灣也受到平埔族的反抗,清國統治台灣也不斷有反抗事件,所謂「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而日本佔領台灣所受到的反抗,由北而南連連不斷。國府佔領台灣,也受到二二八事變的全島反擊。

  然而,台灣的反抗行動全部失敗,而反抗過後也默然地接受統治的事實。究其原因,正是台灣沒有本土政府,而政府則是有效的維持秩序的體制,台灣人從未建構的自己政府體制的一念,然而政府乃文明必要的制度,所以台灣人卻接受下來了。

  二二八事變和歷次台灣反抗外來統治是一樣的,唯一不同是全島一起反抗,也就是真正的台灣意識第一次抬頭。從文明的角度看,台灣人在渡過長期被遏抑的文明階段,始終沒有想到自己成立政府的一念,一切秩序由外來統治者一次又一次的取代;雖然台灣人在日本的統治下,加快了現代化腳步,可是政治上依然落伍,意識上依然沒有政治主體的凝聚。

  一九四五年,大陸軍隊登台前,由於中國意識混含著懷鄉意識,不少人宣稱「台灣光復了,祖國軍隊來了。」一時間把台灣人的心理一致化了,雖然當時許多人對中國陌生,但由於日本統治純係外來統治,歧視台灣人,特別農工階層。所以大多數台灣人對日本懷有惡感,因此日本一投降,自然地把希望寄託到大陸,但沒有主體政治作為凝聚核心。不幸大陸軍隊登陸後,給台灣人的印象實在太壞,形象上無法得到台灣人諒解,態度上引起反感,知識水準更是令人不敢恭維。台灣人心目中紛紛產生:「要給人家管,也要像樣的人來管,給比我們落伍的人管,實在心不甘,情不願」。

  這種瞧不起外來統治者的念頭,是台灣三百年來首次發生,因為過去的外來統治者,水準卻超越台灣人,所以台灣人被治,心理雖然不甘願,卻也衡量現實,不得不服雌。這一瞧不起,成為台灣島上人的共識,於是台灣意識猛烈燃燒,便在無政府狀態下、無組織、無良好的裝備下奮起全面反抗大陸統治者。

「美麗島」又喚醒台灣意識

  二百六十年前,台灣的實況是部落社會,只有部落意識,經過荷、鄭、清、日的外來統治,已具備政府形態,使台灣在一個政體統治下產生意識。但是外來統治不斷的更換,主權一直在外人手中,所以「主體意識」很難產生。

  再者,台灣的種族非常複雜,彼此生活形態也有差異、語言不同、信仰不同,所以族群意識不易產生。綜觀全島,以族群意識而論,客家族較為強烈,但也無法形成有力的對抗意識,反而往往面臨外來統治施以小惠,分配權力的誘惑。因此台灣人民面對外來統治,只好無奈地默而承受。

  一九四九年,國府在台灣依「憲法」施行地方自治,有了民選鄉鎮長、代表、縣長、縣議員、省議員。這種地方性的選舉,恰好滿足了部落意識的政治權力慾,而對外來政權的鞏固也有幫助。其間,國府不讓台灣人選舉省長,始終派任省主席,其真正的顧慮是,省長選舉容易激發全島性的意識。

  又如立法委負選舉,國府也不讓全省一起選,採用區域性選舉,如此一來立法委員的選舉,自然又落在部落意識的選舉中。

  但是科技在進步,訊息傳播在加速,交通隨著開發的腳步,通向各地,完成了網狀動脈,空間在科技的成長中相對縮小。宜蘭發生的事,屏東即刻獲得訊息;台北政治人物做秀,馬上傳到高雄;中壢事件暴發,幾分鐘內全島皆知。顯然的小小的美麗島,其整體意識,正以最快的速度凝聚中。

  另外,國外許多訊息與知識,也不斷的湧入台灣,台灣已不是過去被隔離的孤島。海洋文明時代已來臨,台灣已被國際社會注目與關切,台灣人也從殖民地心態提昇。台灣人關切台灣事,台灣前途,開始爭取國際地位,不能再讓沒有台灣意識的人支配了。

  一九七九年,美麗島雜誌社在全島,建立了銷售網,形同有組織的社團,串聯了全島意識形態接近的人,於是台灣意識再度提昇,各地舉辦演講會、談人權、談台灣法律地位,批判國府,引起全島極大的迴響,終於造成美麗島高雄事件。

  高雄事件和二二八事件不同,二二八是武力反抗,美麗島事件是被鎮壓,但意識上卻是一致;雖然參加者不全然是舊台灣人,也有新台灣人參與,然而其共同意識是基於愛台灣,爭取人權,追求台灣政治民主,正是台灣意識更豐富的內涵展現。

  愛台灣走台灣意識的基調;愛台灣,台灣在我們心目中便異常美麗。反過來看,準備要走的人,當然不認為台灣美麗:只想利用台灣避難,賺大錢,自然不在乎破壞台灣的美麗,設工廠、排污水、排污氣、設核能發電廠破壞生態,置美麗島人民於恐懼憂慮中。

  美麗島事件真正參與的人,不過百數,核心人物不過三十,但國府居然不惜動用鎮暴部隊,把這星星之火撲滅,結果反而造成極大的震撼,轟動全世界,感動全球台灣人。這原因固然是科技發達,訊息傳播迅速,但引起如此廣泛的影響,其深沉的潛力乃是台灣意識長期被壓的反彈力。

  在美國方面的評論是:「美麗島事件乃是台灣政治的分水嶺」這是非常含蓄的富啟發性的評論,因為美麗島事件乃是台灣意識的再復活。過去對日反抗戰鬥是台灣意識的初醒。二二八事件乃是台灣意識的一次全島性發作;而美麗島事件則是台灣意識的復活與再出發。

  過去的台灣意識出現,卻以武力表達,但美麗島事件的台灣意識則以運動形態逐漸展開,這一傳播必將與時俱增,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在新台灣人和舊台灣人的反省中,重新確認意識,而形成共識,找到一條健康的路。

台灣意識已經覺醒

  台灣意識的定義,我請教過許多人,但大家都不願正式下定義,筆者也不願冒然表示,引來無謂的爭辯。不過,讀者可以自己認定,但不要執著,因為台灣是移民島嶼,不是單純的民族,沒有先天的族群意識,所以意識方向要落實天社區意識。

  經過三百多年,台灣意識仍然模糊,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除了本身人口的複雜結構外,尚有外來統治者的意識干擾,以及移民帶來新文化的吸收、消化,乃不得不在過程中進行整合。

  我們認為與文化的形成都依賴外來文化的吸收與整合。荷、中、日的文化對台灣都有影響,也有干擾。但整個而言,台灣是中國文明的渡海文明,而渡海文明的特色就是對母文明的修正性、精檢性。

  大家可以看到:美麗島事件被鎮壓,結果壓出台灣意識;學校禁止學生說母語,結果政見發表會上耀武揚武;台灣歌不准參加排行榜,結果在唱片、錄音帶的銷售,大受歡迎。美麗島人土受刑,結果其家屬受到不同凡響的支持;黨外雜誌被禁、被查扣,結果造成搶購。

  過去日本人說:「台灣人怕捉」。美麗島事件被捉、被關,大家一時嚇呆了。但冷靜下來,隨即有許多人站出來,繼續唱美麗島之歌,隨時覺悟等待「依法被捉」。這種前仆後繼的群眾運動,其實就是復活的台灣意識,昂然抬頭,再出發。

  最近,我們又看到黨外雜誌,在被禁中猛烈地打倒偶像;也看到沉默的漁民表示抗議,又看到社區居民也勇敢地站起,以行動維護權益;打特權的施性忠,被莫須有的判了刑,結果反而以更高票再當選;美麗島受刑人出獄,群眾不像過去畏畏縮縮,紛紛挺身歡迎;海外台灣人,也透過各種社團表達關懷,並回來參讚……顯然,台灣人的基本權利,台灣人的愛心,台灣意識,已經進入成長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