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企圖改變政權
陳水扁說:有一名國民黨高級政黨人士對他勸告,如果四一九執意舉行,將有一批秘密結社的成員欲於當天大發動政變。
這項消息震驚島內外而且愈傳愈盛,甚至有人懷疑主嫌者是郝柏村,由於傳聞言之鑿鑿,本刊試從郝柏村發動政變的可能性,作一深入的探討。
1987.04.27
新觀點週刊56
柏 木
這一陣子,台灣的政治,就像春夏之交的天氣,朝夕數變,令人捉摸不定。連在台灣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政變,都成為四一九行動延期的主要理由。
第三世界是政變的溫床
一般而言,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由於政權的轉移沒有制度化的軌道,很容易刺激軍方將領「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而靠政變取得政權的新統治者,都迷信既能「馬上得天下」,就能「馬上治天下」,只會以槍桿子做後盾,施行嚴厲的統治方式,以防「天下」為人所竊,正因為如此,政變乃成為政權轉移的常軌,難怪政治學上有言:「獨裁和政變是孿生兄弟。」既然政變是開發中及獨裁國家的專利品,為何國民黨在台灣的四十年統治期間,很少會發生政變呢?
國民黨為了防止軍事政變,對軍頭採取籠絡、削權、恩威並濟的手段,長期以來,已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控制術。
一、建立輪調制度、任期制度以防尾大不掉:輪調及任期制度,可以防止軍頭建立親信部隊、擁兵自重。輪調制度的建立,使軍頭和部隊官兵之間,只有「職權關係」,沒有「子弟兵的情誼」,較不易發動兵變,萬一「忠誠度」有問題,「外放」就可將勢力瓦解,王昇的出任大使就是最好的範例。
二、軍校裡的學長制,有助於軍中倫理的維護:在政治圈,人與人間是以利相交的,沒有倫理可言,但在封閉的軍方,有其一定的倫理制度,而這制度又源於軍校中的學長制。因此,蔣家在安排權力時,對軍系元老是不敢忽視的,在中常委中,袁守謙、高魁元、郝柏村即是軍方的代表。此次汪道淵出任司法院副院長後所留的國防部長遺缺,在眾多角逐的軍頭中很難抉擇,不得不抬出黃埔老將鄭為元,就是希望能壓住「小老弟」們的蠢動。
三、政戰系統的安全功能:國民黨在軍隊中的功能,加上政戰系統本是蔣經國奪取政權的工具,遂極力扶植,而成為軍隊中獨特的地位,縱使在王昇因「功高震少主」被外放後,政戰系統的勢力還是未衰。雖然,政戰系統在軍隊中有偵查及分權的功能,但因其違反人性(不相信人)的諸種措施,反而使軍隊中時生摩擦與爭鬥。
四、將軍隊黨化、蔣家化:軍隊本屬國家,應超越黨派,但台灣的軍人在「主義、領袖」的強力灌輸、洗腦下,心中只有國民黨和蔣家,也正因為軍隊被「蔣家化」,不易被有野心的軍頭所控制。
雖然國民黨利用控制技術,先將可能的兵變消弭於無形,但最重要的還是蔣家父子強人政治及台灣一直保持持續的經濟成長,使軍方「師出無名」(貧窮、腐化可說是政變頻繁國家的特色之一)。
郝柏村是當紅的軍事強人
既然,台灣過去幾乎沒有政變的可能,何以在四一九前夕會傳出政變的消息?以現階段台灣擁有兵權的軍頭裡,又有誰有「種」敢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呢?
在目前的軍頭中,參謀總長郝柏村是被公認的軍事強人。郝柏村自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出任總長至今,已達五年半,任期一延再延,早已破壞了軍中的任期制度。按照以前「政治慣例」,郝柏村將會接任國防部長。但在多次軍頭調動的傳聞中,郝柏村都未能如願地坐上國防部長寶座,以致任期一延再延,一般以為,這是蔣經國的「拖」字訣。
蔣經國一再表示,台灣「不能也不會」出現軍人干政,但從蔣經國一再缺席中常會的事實來看。蔣經國的身體狀況。已日薄西山,軍人政變的可能性,已大為提高,坊間也一再出現,郝柏村在不久將成為亞洲第二個全斗煥的傳聞。
郝柏村的「忠誠度」,如果真的出了問題,蔣經國何以不會再把王昇外放的例子,如法泡製呢?問題的差別在於,王昇的勢力再大,並沒有兵權,只要一外放,就「樹倒猢猻散」,而郝柏村五年半總長幹下來,各軍總司令及各地方的軍頭,幾乎已成為他的親信,蔣經國「投鼠忌器,也就不敢貿然釋兵權」了。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八日蔣經國將緯國調任國安會秘書長,汪道淵出任國防部長。據分析,此一佈局完全是針對郝柏村而來,也是為保障「不能也不會」出現軍人干政而佈局的。此次內閣改組,郝柏村的國防部長又告落空,看來郝柏村除了再留任外,祇有到總統府幹「位高而權不重」的參軍長了。
郝柏村何去何從?
去年,即曾傳出蔣經國要「冰凍」郝柏村的說法,但在數百名教官聯名支持郝柏村事件後,而告無疾而終。此次國防部長爭奪戰中,曾經擔任蔣介石侍衛長的郝柏村,即曾向宋美齡求援,希望最少能保住參謀總長的寶座。現在,國防部長人選已定案,郝柏村「前無去路」,而又「後有追兵」,相對的,蔣經國對郝柏村則是,動也不行,不動也不行,在雙方僵持的時刻,「拖」似乎是最好的方法。但別忘了,以蔣經國的健康狀況來看,「拖」對郝柏村是有利的。
從蔣經國將監察院長及司法院長開放給台灣人一事來分析,蔣經國是將「台灣牌」和「開明牌」結合,來對抗極右的保守勢力,這和蔣經國在一九七一年大打「崔苔菁」對抗元老派的策略相同。
也就是因為蔣經國這一陣子一連串的開放措施。引起軍方相當大的不安,加上軍方將領在人事調動前的不安心理,而埋下了政變可能性的「種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軍隊在未「國家化」以前,是「黨軍」,是「蔣家軍」,但也有可能變成「郝家軍」,或「宋家軍」,這是很淺顯的道理。雖然,傳聞中的政變,沒有特定的主角,祇是一些不滿蔣經國一再容忍的軍人,想藉四一九行動的混亂時刻,進行「清君側」的兵變,但一般人還是會將政變和強人郝柏村連想在一起。
蔣經國的頭痛時間
蔣經國在晚年,開出蔣家「不能也不會」當總統及台灣「不能也不會」有軍人干政的兩張支票。蔣經國以將蔣孝武外放新加坡來表示其兌現第一張支票的誠意,但軍人干政則涉及到很多主客觀因素。制度上,蔣經國截斷了郝柏村國防部長的「進路」,以防他集軍令、軍系大權於一身,也加速未來權力結構的安排,想消弭軍人干政於無形,但還是無法「保障」台灣不會出現新的軍事強權。尤其在權力世代交替的真空階段,最易出現軍事政變。
諸葛亮在死前,將「錦囊」交於重臣,以應付「生有反骨」的魏廷的「陣前起義」,蔣介石在郝柏村擔任侍衛長時,就已看出郝柏村的野心不小,以致郝柏村喝了十三年的「中將湯」,才由蔣經國將其升為上將。蔣經國基於人才起用郝柏村,只是不知蔣介石是否留下應付郝柏村的「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