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92
 
 
陳文成、江南、十信案


 

  

 

蔣經國晚年改造國民黨秘辛!

1988.02.12~25 民進時代第52~53期
水情專家


   蔣經國死後,在各個傳播媒體上都出現了相當幾近一致的評價,從美國的時代週刊、新聞週刊,到香港的「九十年代」、「明報」月刊、「百姓」半月刊、「亞洲週刊」中文版,以及一些親共的雜誌(譬如「爭鳴」),對於蔣經國在他生命中後兩年所從事的改革措施多所肯定。在台灣的雜誌界、報界對蔣經國的肯定更不用說了,而且有過分肯定的情緒渲染嫌疑。

萬人皆笨他獨智?

  以個人的「英明睿智」來度量政治人物的政治動作,本來就不適宜,更何況國民黨決策會的運作始終是在黑盒子中完成,外界無法得悉,因此這些對於蔣經國死後的「蓋棺論定」,充塞著許多非政冶性的「崇拜」語言,以此來看待蔣經國的一生,也是對台灣人民的不公平。

  這些「推崇論」的倡言者,往往把台灣「強人一元領導」的集權政治看成是時空的必然與應然,從而將台灣民主的希望寄情於蔣經國一個人的身上,許多蔣經國推動的「改革」,他們不把它看成是一個國家元首在建立一個民主國家本來就該做的事,反而看成是一個元首對臣民額外的施予與恩惠,這些人忽略了政治人物在權力競逐場上現實與功利的一面,他們對於蔣經國所推動的政治改革其背後的政治意義,也就略而不見。

  蔣經國的一生,從可見的史料上來看,雖然比他的父親蔣介石值得肯定,但「反民主」的負面分數也相當高。民國卅八年,大陸撤守,蔣經國出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負責籌組調查局,並在台灣大肆逮捕「匪諜」,其後出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親手組成軍中的「政工特務」部門,在很多情治活動裡,他縱使不是下令的人,至少也是積極的參與者。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一九八一年陳文成案,一九八四年江南案,一九八五年十信案,都是他在當總統時發生,他給台灣人民的交待也並不完整。

三劑猛藥 國民黨改造腸胃

  根據本刊駐美特派員楊忠正在美國傳回的消息指出,蔣經國晚年宣布「六大革新」,推動一連串開放政策,乃是他個人對國民黨失去信心,據此整頓內部、改造國民黨體質的一劑推動猛藥,主要的用意乃是在於使國民黨經由開放,而接受更多外來力量的督促,從而使盤根錯結、陳腐弊生的國民黨內部獲得改造轉化的機會,長期地繼續在台灣執政。

  使得蔣經國有這個想法的,有三個重要的事件。

  1.陳文成事件。陳文成案爆發後,在海內外掀起波瀾巨濤。曾經一度使美國官方施加大量壓力予蔣經國。一直到事件爆發時,蔣經國才了解台灣的情治、特務系統,早已不是他能全權掌握的了,當時他的處置是撤換總政戰部主任王昇。

  2.江南案。江南命案爆發,多位情治單位首腦涉案,他們雖然沒有下令殺人,但事先都已知情並且默許,這件事也是案發後才傳到蔣經國的耳中。據聞,蔣經國聞訊十分震怒,而且對圍繞在他次子蔣孝武身邊的一群「愛國混混」十分感冒,稍後蔣孝武被外放新加坡,徹底切斷他和幫派分子、軍特人員的關係。同時他也親自下手諭給當時的國安局長汪敬煦,執行「一清專案」,而在此案中又以台北的外省幫派為主,「竹聯」、「四海」更是頭號目標。

  3.十信案。如果說「陳文成案」、「江南案」讓蔣經國看清了軍特人員的尾大不掉,那麼「十信案」給蔣經國看到的是整個國民黨權力核心以及中層黨工腐爛臭敗的真正面目。

  據美國傳回來的消息指出,十信案的爆發,蔣經國最先知道兩個黨政要員涉案,其中一名海外盛傳即是當時的中央黨部秘書長蔣彥士,另一名則是部長級官員。依據海外消息來源的描述,這兩名涉案的官員絕不祇是單純的「關說」、「包庇」等政策上失誤而已,當時蔣經國曾漏夜召見這兩位要員,結果同案扯出了兩百位國民黨的高、中階層官員,蔣經國了解全部案情後十分震怒,蔣彥士並因而去職,經濟部長徐立德、財政部長陸潤康隨後跟進,他並指示蔡辰洲要重辦,結果蔡成為台灣刑期最長的票據犯,二年後病死獄中。

十信案發 你辦事 我不放心

  十信案發,蔣經國突覺國民黨黨內危機重重,過去放心交給三個秘書長(總統府、中黨黨部、國安會)辦的事也開始事必躬親,每天幾乎都到總統府上班,當年八月,他住進榮總接受白內障摘除手術,據聞即與他工作狀況有關。

  七十五年三月,國民黨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他就在會中大聲鏗鏘地說「要以黨的革新帶動全面革新」,隨後並指定出嚴家淦領導的十二人小組研議政治革新問題。

  據了解,十二人小組的成員在十信案中涉案成分最少,而且他也藉此機會安排李登輝和其他大老們的互動關係,在很多決策上,他會當面指示李登輝,以便李在十二人會議上發揮影響力,嚴家淦中風後,李登輝也就順理成章出任召集人。

  蔣經國在他死前也已看得很清楚,未來國民黨的政權不可能重返大陸,所以必須為黨在台長久執政埋下基礎,打根基的步驟有二,其一為改造黨的體質,其二為拔擢台籍菁英以及國民黨青壯的第三代,以本土化對抗反對分子的「台灣意識」。

蔣經國欣賞朱高正

  改造上,他相當同意以民意為基礎,以下往上的方式改造國民黨,據一位黨政要員的秘書私下透露,蔣經國晚年欣賞兩個人,一個是趙少康、另一個則為朱高正,蔣也曾說:「時代在變,潮流在變」,這和蔣介石「以不變應萬變」的強悍作風,已經有了很大的轉折。

  本土化上,他也調整了台籍中常委的比例,並且將宋楚瑜、錢復、馬英九、陳履安等國民黨少壯派賦予更多的權力與威望。

  這種種的措施,是蔣經國重整國民黨的諸般手段,適度的民主化,更能維持國民黨未來主掌台灣政局的一黨獨大地位,蔣經國的這一步棋,雖然含蘊著不少開放的意味,但對於有礙國民黨執政的諸般因素,其強硬的態度並未改變,海外異議分子的黑名單與蔡有全、許曹德案的速審重判,都經過他事先的指示,如果要給他的一生打分數,或許可以參考一般史學界對毛澤東的蓋棺論定。

  一般史學界評論毛澤東,如果毛早死則功大於過,死得太晚,過大於功。

  用這樣的形式來論斷蔣經國,不好說蔣經國如果多活幾年,可能功大於過,於今猝死,放在歷史的天平上,只能說他是過大於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