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定媒體受中資蠶食鯨吞,
難免成為中共統戰利器
2001.12.15/台灣日報社論
林陳粗話事件,引發社會大眾關注政治人物與媒體的分際,一些遭點名批判的政治人物昨天有了積極回應,立委陳學聖承諾將辭去他所主持的三個廣播節目,立委李慶安也保證不會再跨足媒體圈。不過,李慶安也對民進黨提出強烈的抨擊,指責民進黨過去在野時主張黨政軍退出媒體,如今掌握權力後,就成了小綿羊、小烏龜,反而縮回去了。李慶安的說詞,似是而非,表面上堂而皇之,一經檢驗,則屬脫離現實時空的高調。
台灣媒體過去最大的問題,乃是黨政軍的介入操控,此一現象是整個威權統治體系的一環,也就是,統治者藉由對媒體的掌控,箝制異議,散播官方唯一的意識形態,對人民進行洗腦,以利於政權的鞏固。這種專制力量的介入,使得媒體的表現,只符合政治正確的原則,違背新聞專業標準與要求,更背離了社會多元生態,以及自由化、民主化的趨勢。
所以威權體制下的媒體,對於萌生於本土的反對運動,極盡抹黑醜化之能事,假國家安全之名,撻伐民主改革的聲音,扮演著統治者的鷹犬,乃是民主化與本土化的絆腳石。這才是當初反對黨要求黨政軍勢力(實則指涉威權統治集體及其代理人)退出三台的背景。
如今,民進黨取得政權,政府握有股權的媒體,體質上出現良性質變,已不再是執政黨攻擊反對黨的工具。而政府依法派出擔任官股代表的董監事,均為傳播界人士,其專業素養與經營理念頗受外界肯定,與威權時代酬庸式的人事安排絕不可同日而語。
事實上,政府是否不應經營媒體,仍有爭議,以老牌的民主國家英國為例,著名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即為國營,但是它在新聞領域上的表現,以及不受特定政治勢力介入干預的良好傳統,一直備受讚譽。也就是說,在民主化之後,台灣應否擁有國營媒體,其實是可以從新聞專業、社會公義與國家利益的角度來探討,不必侷限於朝野政治力拉扯的狹隘範疇,否則可能窄化此一議題的嚴肅的內涵。
政府是否退出三台,固然是媒體改革中一個重大爭議,卻非當前最迫切的議題。事實上,當前台灣媒體最大的問題,乃出在媒體生態逐漸出現統派的群聚效應,從媒體的所有權、經營理念,以及工作者、受訪者,幾乎一以貫之的表現出特定族群的觀點與親中態度,讓台灣本土的聲音遭到淹沒。
從去年總統大選,台灣完成政黨輪替之後,叩應節目更為興盛,幾乎已到了各家電視台都必須開闢談話性節目的地步。可悲的是,這種現象所代表的並不是民主改革的開花結果,反而是對台灣進步的一種拉扯。
只要稍微瀏覽這些節目,(事實上多數人都無法耐心觀看)即可發現,不論是主持人的意識形態、族群情結、議題的設定、以及邀請的來賓,幾乎是清一色的批扁反李人物。這些人每天在電視頻道上,口沫橫飛,上天下地,無所不談,彷如博通古今,知曉萬物,其實主題只有一個:批扁批李揚中。幸好,台灣的民眾早已學會了判斷,不再受到妖言所惑,在選舉中做出了最有力的反擊,讓急統反台分子紛紛中箭落馬,也使一味製造政局不安的國民黨嚐到最大的敗績。
台灣媒體的統派群聚效應,另一個重大的警訊在於媒體逐漸受到中資的蠶食鯨吞。日前新生報易主,即有中資參與其間,而最近幾個台灣媒體遭到香港財團的購併,其金額之大,令業界行家不敢置信,以一家商業雜誌集團竟有近二十億的價值,則購併者的真正動機與背景,不免令人質疑。
而不管資金來源是透過海外第三地或香港,此種媒體購併行動越多,台灣媒體的親中聲音就更加強化,群聚效應就越來越大,台灣的新聞與言論市場也等於淪陷了。因此,三家無線電視台的官股釋出,是否會淪入財團手中,成為金錢控制輿論的工具,抑或成為中國的囊中物,質變為赤色媒體,絕非杞人憂天,朝野都應該具有高度的警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