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87
不可輕忽中國的經濟威脅

 

2002.06.30自由時報

 美國紐約時報二十八日在頭版報導指出,北起南韓南到印尼,中國正迅速強化其在亞洲的經濟力量,吸納龐大的外資並蠶食美國在東亞地區的經濟強權地位。鑑於中國經濟實力快速擴張,亞洲鄰國也被迫有所調整,如主張確保亞洲均勢的新加坡就已試圖向美國靠攏,並投注巨資希望將新加坡改造為亞洲的生物醫學中心。紐約時報這項報導讓人驚覺,中國威脅論不再是學術上的預測,或情緒上的反彈,而是已經成為事實。台灣尤其處在中國威脅論的暴風圈,如何安然渡過危機,已是台灣興衰存亡的關鍵。

 近年來,不少有識之士認知到中國崛起對世界現有經濟體系所產生的致命衝擊,因此提出中國威脅論的觀點,認為中國挾著廉價的勞力、土地,以及發展經濟的企圖心,勢必吸引大量外資的投入,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對於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重大衝擊。嚴重的是,中國經濟上雖然走向開放,政治體系卻是封閉保守,仍然是一個專制獨裁的國家。在民主自由已成普世價值的廿一世紀,世人實在很難想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竟然明載於該國的憲法之中,而這個專制國家擁有十三億人口,對自由世界是何等可怕的威脅。尤其,值得重視的是,這個國家不但獨裁專制,其民族主義的情緒愈來愈高漲,民族主義加上一黨專制,讓人彷彿看到二次大戰時法西斯政權的再生,這就是已然成形的中國威脅論。

 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中國對亞洲鄰邦兩大威脅,一是,中國的迅速發展對亞洲鄰邦的出口帶來助益,南韓、台灣及新加坡近月來對中國出口量都出現大幅獲利,但專家警告,台灣、南韓對中國的出口暢旺很可能曇花一現,因為零組件廠最終都將移往中國。一是,中國像一個吸納全世界資金的黑洞,吸食大部分的外資,今年預料將爭取到五百億美元外資,而留給過去備受外商青睞的鄰國,如泰國、南韓與新加坡微不足道的殘羹剩飯。

 以第一項威脅而論,中國的經濟成長確實帶來亞洲鄰國出口的成長,譬如新加坡今年的對中國出口額較去年同期上揚六十九%,馬來西亞近三個月對中出口額也成長超過三成;而台灣,以國貿局公布第一季兩岸貿易情勢,我對中國的貿易出超高達五十五億美元,而三月份中國佔我出口市場比重達二十四點二%,第一季中國佔我出口市場比重達二十二點六%,這都顯示亞洲國家對中國的依賴愈來愈深,而台灣則是全球最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家。正如紐約時報所稱,這種助益將只是曇花一現。另一家權威媒體華盛頓郵報日前更對這種出口成長提出警告,該報指出,根據日本、南韓、新加坡及台灣最近發布的貿易數字,都是一年多來首次成長。由於成長主要來源是中國,一些亞洲國家官員就表示,中國是亞洲區域經濟成長的動力。但貿易專家卻發現,中國從亞洲鄰邦進口主要的是機器設備與零組件,以強化本身的出口能力,但未來中國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將快速減少,並逐漸學會在中國當地製造。因此,華盛頓郵報認為,中國經濟成長對亞洲國家的意義,將全然是一種威脅打擊,而沒有任何助益。

 第二項威脅則是資金排擠的效應。中國吸納了大部分的外資,使得其他發展中的亞洲鄰邦在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打擊,外資撤離之後,至今仍然無法獲得外資的重新挹注,經濟發展一直展現不出往昔的活力。而台灣更是中國吸金效應下的最大受害者,台灣不但本身吸引的外來投資越見減少,而且本身的資金更往中國跑。以今年一到四月的統計數據來看,僑外來台投資衰退三十九%,但台商對中國投資卻反向成長一點○二%。也就是,即使台灣本身的經濟已在衰退,無法吸引外資的投入,但台商的中國熱依舊不減。更令人憂心的是,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政府對於如何讓產業根留台灣,並無積極對策,反而一再開放中國投資之門,更加劇了台灣的經濟危機。

 事實上,中國經濟迅速成長的背後,潛藏著幾個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讓眼前的經濟榮景化為幻影。這些不定時炸彈包括受到入會衝擊而日益惡化的國營事業沉痾、背負近五成不良債權的金融體系,以及城鄉差距日益懸殊、失業人口劇增等,任何一個難關對於中國而言,都是極為嚴苛的考驗,但是如此嚴重的問題卻被盲目的中國熱所蒙蔽,世人已經很少願意深刻去思考中國的危機。一旦有人提出「中國即將崩潰」的警訊,必然會被貼上「反華」的標籤,台灣人尤其會被冠上基本教義派的非理性罪名。如此一來,中國的種種問題就被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

 外國的專業、權威媒體已經開始正視中國威脅,台灣社會卻像鴕鳥一樣,仍然逃避對現行中國投資政策的檢討。政府、媒體、政客只會呼應開放擴大中國投資的說法,在台灣面臨資金枯竭化,民眾消費能力降低,失業人口增加,多數企業並無在台增加投資意願的同時,對中國這個經濟上的對手、政治上的敵人,卻一味走向開放之路。台灣不但逐步開放對中國投資,更把三通視為必走之路,如此的作法,嚴重削弱了本身對抗中國威脅的實力。面對困頓的時局,我們怎能不憂心如焚,一再提出警語,期盼國人共同深思這個攸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