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12
呂秀蓮:港回歸五年 面目全非

 

2002.07.02自由時報

 〔記者郭怡君、羅添斌╱台北報導〕副總統呂秀蓮昨日在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中致詞時,痛批香港回歸中國五年後顯得「面目全非」,國民經濟所得下降、房地產嚴重衰退、失業率大幅攀升,超過六成的香港人都認為回歸以後的生活變差,回歸前約有三十%的香港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去年底的民調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香港人只剩二點二%,這對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是重大警惕。

 呂副總統昨日應邀出席「民國九十一年全國人事主管會報」同時致詞,她認為在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中,台灣不能盲目的隨著中國化的熱潮隨波逐流。

 呂秀蓮指出,香港回歸五年後,失業率攀升到七點四%,高職位的失業率更高達五成,「回歸」的結果,不僅讓香港人民生活下降,也反映港人對中國大陸的更不認同。

 呂秀蓮提醒,面對中國大陸市場的磁吸效應,台灣正面臨空前的挑戰,例如台灣出口產值有四分之一是銷往中國大陸,台灣投資大陸的資金已占國民生產毛額的二%,而美日等國只有萬分之六,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存度過高,值得台灣人民正視。

 呂秀蓮指出,去年中國大陸出口總值二千六百億美元,台商為其中重要生產者,大陸在資訊電腦產品產值取代台灣成為世界第三名,其中七成是由台商協助生產的,去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達七點五%,成為世界第六大貿易國,而台灣卻衰退到第十六名,種種數字顯示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台灣究竟要被中國大陸泡沫化,還是要因應全球化而走出去,也讓世界走進來,值得深思。

 呂秀蓮也表示,大中華有三個意涵:一是政治的中華,北京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台北有中華民國,各自代表不同的政府及意識形態;二是經濟的中華,包括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社會所形成的經濟市場;三是文化的中華,泛指所有與中華文化相關的社會和群體。

 呂秀蓮認為,經濟的統合不一定能代表政治的統合,而生命是否受到重視,充分反映人文價值觀,她以水災為例說明,在中國大陸人權、人命不算什麼,但在台灣,一有災情發生,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都需前往勘災關懷,這正是兩岸人文價值觀的不同。

 她強調,不管中國化或全球化都不能犧牲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的福祉,更不能因經濟價值而放棄人文價值,而中國大陸正不斷擴充軍備等剛性國力,相對地,台灣則是尊重民主,發揮柔性國力,著重分享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