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17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廖宏祥
呂秀蓮副總統赴印尼訪問的「破冰之旅」,在愛國台商與政府相關高層的積極運作,以及幾近滴水不漏的高度保密之下,理論上,原本有機會以旋風式的既成事實,展開主動出擊的度假外交。但很遺憾的,行前曝光、中國打壓。
在外交策略與行動上,我國應採取主動戰略,以全新思維,用攻勢作為,發展全盤綿密的外交攻勢新戰略,成為我政治與戰略上的有力籌碼。如此才有機會突破外交與軍事困境,走出台灣應有的路。例如,前總統李登輝訪問日本、美國,呂副總統訪問布達佩斯,國防部長湯曜明訪問佛羅里達,乃至於台灣加入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等,都可視為突破外交孤立的攻勢作為。台灣每有加入國際間政府組織的行動,都讓中國大費周章防範、圍堵,乃至疲於奔命。台灣每花一塊錢突破中國的外交圍堵,北京可能就得花十倍,甚至更多的資源固守牆腳。中國意圖在外交上封鎖台灣的策略,卻也讓北京陷於被動的不利地位。
假如能持續對敵方施加壓力,不斷地惱它、摧它,使其在無暇適切思考的狀態下,下達一連串非計畫內的決定,就有可能使敵方犯錯。而若能發動源源不絕的攻勢,在敵方失去平衡的時候,儘快的再度出擊,我方便可藉敵之措手不及,擴大戰果。
因此,當前的外交戰略,應尋求更系統化,不侷限於偶發性與分散式的出招,成果應能更為豐碩。過去兩年,外交部工作重點為少數的非政府組織,除使北京易於防範外,亦跡近不自認為主權國家之舉。
因此,假如我國可以對世界上所有的國際政府組織作系統性的分析與評估,一次挑選十數個目標加入,北京勢必窮於應付,並予我可趁之機。也就是我國與北京的外交戰,不宜正面決戰,而應採虛實交錯、各個擊破的靈活突擊戰術。而為了設計攻勢性、系統性與合理性的外交戰略,我國需要對敵、我雙方的外交競爭環境,作優勢及劣勢、機會及威脅的淨評估;並分析未來可能影響外交的趨勢,以找出我方外交態勢的競爭優勢及特性。
遺憾的是,國人受制於過去國民黨長期透過學校與媒體的「大中國」教育,導致今天對國家主體認同的錯亂,不乏過去掌握或參與國家機器的重要公務員,無意於對抗中國,甚至在反台灣的「中國情結」下,不但消極從事外交工作,甚至對政府積極運作的外交突破計畫,採取洩密造成「見光死」的結果。
外交孤立影響國家安全層面既深且遠,除造成社會心理對國家前途的不確定感之外,更使我國軍與世界無法接軌、軍事落伍;除一再導致解放軍有恃無恐對我挑釁,嚴重影響我國家安全之外,甚至對以國際貿易為經濟命脈的台灣競爭力,更是造成無與倫比的阻礙與殺傷力。因此外交的重要性絕非反對黨所稱「作秀」、「花錢」而已。
國家安全與外交是不分黨派的公共事務。遺憾的是,少數反對黨領袖除冷嘲熱諷外,更與北京唱和,令人不齒。長此以往,這些人必成台灣生存的心腹大患。因此如何讓這些「假台灣人」在台灣媒體消音,不獨為建立健全社會心理的當務之急,更屬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要環節。否則一旦台海生變,這些掌握媒體優勢的中共同路人,配合其「第五縱隊」,勢將瓦解台灣抗敵的民心士氣。
對我國主權備極重要的外交及國防領域,扁政府頻頻發生潘希賢、劉冠軍等憾事。在國安重要公務員有此認同危機的情況下,什麼是國家安全?國家的定義是什麼?國家目標及國家利益等重大問題,如果還無法釐清,任令「國家認同錯亂」的外交人員「效忠祖國」,無論是多麼縝密的外交主動出擊策略,都將功敗垂成。(作者廖宏祥╱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兼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