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16自由時報
☉陳唐山
近日美國布希總統頗為忙碌,一方面帶領美國民眾哀悼「九一一事件」亡靈,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國際社會對出兵伊拉克的支持與認同。論者多以鷹派看待布希政府,然而若仔細分析,可看出美國戰略思維的轉變,「積極防禦、主動出擊」的新戰略思維在美國已悄然成形。
針對這種戰略思維,筆者在七月底的台美國會聯誼行程中,曾以台海形勢為類比,與美國國會智庫人員進行多次討論。筆者認為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政權,往往是發動戰爭的高危險群,此點,中共政權與伊斯蘭教狂熱份子皆然。尤其中共於海峽沿岸滿佈飛彈,並極力倡言不用大量兵力集結、物資運補即可癱瘓台灣民心士氣、經濟運作的「超限戰」,其行徑與恐怖主義實無二致。面對本質相同的敵人,美國此時應更能感同身受,重新審視台海形勢。將這種「積極防禦、先發制人」的戰略思考延伸到對台武器的販售與武力協助,美國更應體認,若台灣只能「消極防禦、被動反擊」,無異是一種姑息,將導致中共更加冒險躁進。讓台灣在偵知對岸確定動手時,保有先發制人的能力,如此才能讓中共審慎評估動武的代價,讓台海的兵險消弭。
回顧台灣四百年史,台灣每次面對抵禦外侮的戰爭都在台灣灘頭進行,自抵抗荷蘭、西班牙入侵以來皆如此,這似乎也成了台灣的宿命。台灣已經是個民主國家,斷不可能主動發動戰爭,但是面對中國這樣的野蠻鄰居,台灣如被迫終須一戰,也絕不能坐以待斃,今日台灣已經有足夠的情報偵蒐能力,一旦確切發現中國將發動對台戰爭,我們有能力來先發制人,以換取美國及國際社會協助的機會。今日台灣應趁著美國戰略思維轉變之際,讓美國及國際社會體認到台灣追求生存的決心,畢竟台海一旦發生戰事,其重點不僅在於美國願不願意幫助台灣,而在於美國有沒有機會幫助台灣。因此未來台灣在爭取美國軍售時,也應該順勢調整建軍採購方向,讓台灣有積極防禦的能力。(作者陳唐山╱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