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24
呂秀蓮:台灣面臨中國化及邊緣化危機

 

     2002.12.31自由時報

 〔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副總統呂秀蓮昨天表示,從我方所獲致的中國情報資訊顯示,中國不僅計劃以「三通」作為爭取台灣民心的手段,在內部的軍事教育也明白宣示,解決台灣問題終究難免一戰。

 她提醒行政院決策官員,在制定兩岸經貿政策時要戒慎恐懼,思考台灣會因此付出多少代價,因為「這不只是對二千三百萬人負責,也要對後代子孫負責」。

 呂秀蓮是於昨天出席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所主辦的「中高階國際經貿事務人才培訓班」開班典禮中,做上述表示。

 她表示,台灣正面臨兩大危機,一是中國化,另外一個則是邊緣化。

 對於國內瀰漫「促通」的氣氛,呂秀蓮在會中提出警告,她說,目前大家只思考直航可以省下多少錢,好像三通勢在必行,但可曾問過會因此導致國內產業加速外移,台灣會因為中國的經濟統合與政治統戰付出多少代價﹖相關部門可曾作過周延的評估?

 呂秀蓮舉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一場對台工作談話指示,證明中國已經由過去的文攻武嚇轉為「文統」,她說,錢其琛作出三點指示,一是通過兩岸經濟聯繫可以增進台胞對中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在具體業務中實際體現兩岸是一個國家,可以因此有效遏止台獨勢力的形成。

 同時,錢其琛還說,兩岸經濟關係可以加深台灣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並重點培養具有重要經濟實力的台商團體,逐步形成誰也離不開誰的局面,增加對台影響﹔最後,則是以「三通」爭取島內民心,目前三通已經形成台灣主流民意,如果台灣當局阻礙,必定引起多數民眾不滿,輿論上對中國有利。

 此外,中國不只在經濟上進行統合,在武嚇上更是變本加厲,根據我國獲致的最新國安資訊顯示,中國在對人民解放軍推動的思想教育中宣示了四個亟須處理的關係,除了不放棄對台動武外,也顯示出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急迫性。

 呂秀蓮表示,中國解放軍第一個亟須處理的課題就是台灣問題要「早解決」﹔第二,解決台灣問題恐怕終究難免一戰,在高舉和平統一旗幟的同時,始終不能承諾放棄武力。

 第三,一旦對台動武,勢必對改革開放多年所形成以經濟為中心的局面帶來重大影響,所以局部地區要有「打了再建」的思想準備﹔第四,就是中國一旦對台動武,美國勢必會進行軍事干預,所以要把對台軍事鬥爭建立在美國軍事介入的基點上。


 〔記者吳明杰╱台北報導〕副總統呂秀蓮昨天引用共軍內部文件,指共軍在對台思想上有「打了再建」的準備,中山大學兼任教授林中斌昨天表示,雖然此想法一直存在解放軍內部,但目前中共政權仍掌握在江澤民手中,短期內共軍這種想法應仍會受有效控制,儘管如此,台灣國防和心防也不能因此而鬆懈。

 林中斌認為,呂副總統引用這些說法的目的在於呼籲國人提高心防,特別是中共對台政策從過去的「文攻武嚇」,轉變到一九九九年「兩國論」後的「文攻武備」,到今年又調整為「文統武備」,其中「文統」包含經濟、社會統戰等軟手策略,國人不能不防。

 他指出,「台海不免一戰」是共軍內部長久以來的想法,但現今北京領導人並非過去的軍事強人毛澤東,有其條件玩武力犯台的危險遊戲,特別是中共領導人在中共內部面臨各種危機的環境下,相信這種鋌而走險的勇氣應該不夠,而目前江澤民掌控中共政局的能力已非當年台海危機時脆弱,所以短期內以武力犯台的機會相對而言較低。

 林中斌說,中共高層今年在內部會議曾經針對目前政局所出現發展經濟或達成統一的兩難進行討論,結果初步決定現階段仍先以發展經濟為優先,雖然中共在軍事面仍持續發展,不過短期內對台應仍以「軟手策略」為首。

 林中斌表示,中共高層近來感受到高度危機感,最近北京民間和共黨黨員還盛傳如果中共再不加速改革,共黨可能在兩年內就會下台的說法,顯示中國大陸內部問題的嚴重性。

 不過林中斌也強調,共軍的軍備確實持續不斷加強,例如向俄羅斯採購的蘇愷三十戰機已經前進部署到東南沿海的浙江地區,而共軍軍艦也繞道從台灣東面南下參加演習,這些都顯示共軍在對台軍事準備上並沒有緩和,國人也不能因為短期內中共對台採取「文統武備」的偏重軟手策略而忽略國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