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62
建立民主奇蹟 讓台灣成民主人權輸出國

 

2003.01.13自由時報《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

 經歷過去十三年民主化、本土化,達成民主政黨輪替,建立台灣本土政權的同時,我們應該重新檢視台灣走過的歷史軌跡、重新認識台灣的價值與定位 ,以確定台灣未來發展與改革的目標。透過台灣主體性的追尋,走向「正常國家」,是台灣二十一世紀國家發展最重要的目標。

 台灣過去兩百年來,經常受到外來勢力的影響,而無法自主的決定自己要走的路。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甚至迄今不能認清自己所走過的歷史,也因此不能深刻的去反省這塊土地的人民依據自我的需要來加以思考的決定。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也似乎習於這種由外來勢力決定自己生活的方式,即使在民主政黨輪替後兩年多的今天,人民也未真正擔負起作自己主人的決心,堅定扛起自己應負的責任,思考國家未來的目標,勇敢的去面對挑戰,在堅定的意志下去實踐自己的理想。

 台灣之所以不能成為「正常國家」,就是因為不能面對自己的歷史,建立以台灣為主體性的思考。在過去國民黨執政時代,台灣一直都停留在別人的「據點」、「跳板」及「基地」上,沒有人去思考台灣自身存在的價值:台灣人民如何去當自己的主人,找尋適合自己的架構與制度,用心經營這塊土地。

 從荷蘭人時代台灣是荷蘭和中國貿易的「據點」,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是為了做「反清復明」的「基地」,日本把台灣當為附屬的殖民地,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來台,也只是將台灣當成「反攻復國」的「基地」。這些過程中,台灣存在的價值一直都是建立在別人的繁榮與發展上,扮演著配合別人發展的角色,政府的體制也不是針對台灣設計,而是外在賦予。過去長期歷史中,台灣人民從沒權力決定希望走什麼樣的前途?需要什麼樣的制度?希望將台灣建設成什麼樣的國家?

 生存在台灣土地上的人民,在上述的長期背景下,也產生一種過客的心態,未認真的把自己當成主體,把自己當成主人,擔負起主人應負的責任:認真考慮自己的前途?設定自己的目標?思考什麼樣的制度才適合自己?

 未能以台灣為主體思考,既造成對自我角色的錯誤認知,又犧牲了民主的進程、犧牲了國家資源應有的合理配置,最後則是讓自己不能成為「正常國家」。

 台灣的歷史軌跡是:清朝甲午戰敗,割讓台灣,到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然後到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接收,台灣人民從滿心歡迎國軍抵達到認清中國國民黨政府腐敗本質的這段歷史,和正統中國的歷史軌跡完全不同。

 中國的歷史軌跡是: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讓台灣,隨後由於清朝的積弱與腐敗,導致清朝覆亡與中華民國建立。此後中國又歷經內戰、北伐、剿匪、抗日,到參與二次大戰,對日戰爭獲勝「光復」台灣。但隨後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潰敗,撤守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共隔海對峙,中華民國試圖在台灣「復興基地」「勵精圖治」。

 正因為兩者陳述不同的歷史軌跡,也使得雙方對於現狀的認知與對未來的期待都有不同的看法。兩種不同看法,實實在在刻畫著不同的生活經歷與不同的歷史記憶,也影響對如何建設台灣,如何改革以及對台灣未來走向的看法不同。而其不同的根本是:一以台灣為主體,一以中國為主體。

 以台灣為主體,來思考台灣的前途及符合台灣所需要的政策與目標,終將成為台灣發展的主軸,打破舊的黨國體制更已成為新思維。

 二○○○年三月十八日,台灣人民用選票選擇政黨輪替,選擇一個本土政黨,建立了真正屬於台灣人民的政權,同時完成民主制度下最重要的民主程序,台灣人民用選票給陳水扁總統一個強力的「民命」(mandate),期待陳總統繼續進行更大規模的改革;揮別舊時代,台灣開啟四百年來所未有的真正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局。

 就從台灣人民建立起自己政權的那一刻起,台灣人民固然可以盡情懷抱自己的希望,擘劃自己的未來,但也從那一刻開始,必須認識到:台灣人民必須自己擔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台灣人民已經不能再把任何的責任歸咎給外來政權,或是去依附任何外國的發展。台灣人民必須要認真思考自己要如何解讀自己過去的歷史,認識目前所面對的環境,建立適合自己的政府體制,建立自己未來發展的總體目標與戰略。

 一、在國家認同上,必須重新確立我們的憲法,讓二千三百萬人制定出適合台灣的民主憲政。在受限修憲門檻相當高之下,應先要求行政院與立法院依憲法第十七條的「參政權」,把「創制」「複決」兩權回歸給人民,以行使直接民權。

 二、在安全保障上,台灣的安全與中國國際安全體系結合一體,面對中國不斷地軍事擴張,台灣應從預防性防禦思考下,發展主動攻擊武力,在遭受攻擊時,有決定性的關鍵性還擊武力。國際上,亦應從政府與非政府管道,結合二十一世紀主流價值,讓台灣的民主奇蹟,成為「民主人權輸出國」。

 三、在經濟上,要扭轉以往只重開發的偏差,致力永續發展的經濟,提升生活品質,面對中國經濟崛起,及全球競爭趨勢,追求自己的主體性、生命力及精緻化。

 四、教育與文化,首要重新全盤評估各級學校的教育內涵,強化台灣史地,建立主體性教育內容,長期目標更要修正教改方向,建立台灣主體性的教育制度。對傳播媒體,亦應強化民眾監督機制,藉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的堅實,迫使媒體回復專業角色,解除其充當意識形態機器的魔咒。

(群策會「台灣二十一世紀國家總目標」系列,全文請見群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