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07 自由時報
據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理事長張忠謀透露,中國半導體官方組織也想加入世界半導體產業協會(WSC),但是中國卻要求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改為「中國台北」的地方名稱。中國的要求遭到我方拒絕,因此五月是否入會仍處於僵局中。在資訊電子產業紛紛錢進中國,把中國當作大展拳腳的新天地,同時協助中國大力發展資訊電子產業之際,中國將外交打壓的手法運用在世界半導體產業協會,實在值得朝野與業界共同注意。
其實,中國並不是第一次使用這種打壓作為。二○○一年,中國大張旗鼓參加備受矚目的美國Comdex電腦展,設立占地一萬平方英尺的中國館。在此之前,台灣原來是該項電腦展的最大參展國,有備而來的中國挾其資訊電子產業實力大增,要求主辦單位拆下台灣館的國旗,此舉對台灣海外市場的威脅頗具象徵意義。而就在二○○○年,中國的資訊硬體產值首度超過台灣,成為全球第三大的資訊硬體製造國家。中國何以能夠在短期內有此成績?說穿了,就是來自台灣業者的投資與技術支援。
中國自二○○○年開始的「十五計畫」,將高科技產業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企圖在幾年內把科技產業的出口值大幅提高。由於中國在發展科技產業方面缺乏經驗,所以祭出租稅優惠、低利融資以及設置高新技術開發區等方式,吸引外商尤其是台商前往投資科技產業。反觀台灣,最近幾年朝野放任產業加速出走,連科技產業外移成風也漠不關心,結果,移往中國的資訊電子業者,無形中協助中國建立了產業供應鏈,讓中國的資訊硬體產業快速超越台灣。可以想像,一旦中國本土的資訊電子產業站穩腳跟,現在興沖沖錢進中國的業者就會面臨「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而現在的「台幹」未來淪為「台勞」都不無可能。
中國在二○○○年成為第三大資訊硬體製造國,表面上似乎是「科技興國」政策的成就,然而進一步檢視中國的資訊硬體產業可以發現,其中七十%左右的產品是台商公司所製造的。台灣的科技產業隨傳統產業之後外移中國,造就了中國在資訊硬體產業的地位,卻使台灣的產業萎縮、失業問題等益形嚴重,這到底是台灣的收穫還是損失,不必多加解釋也可以知道答案。對此現象朝野自當提高警覺,設法防止資訊電子產業繼續流往中國。令人遺憾的是,朝野不僅不此之圖,甚至還要進而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讓中國的資訊電子產業更上一層樓。
老實說,根據資訊電子產業的特性,並不是非到中國投資不可。違法偷跑的中芯、宏力等廠商,主要是著眼於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甜頭,其他業者想要登陸卡位只是假性需求。中國給個別台商某些利益,卻可以平白提升技術層次,縮短發展資訊電子產業的時程,對中國當然是划算的交易。但是,資訊電子產業是台灣花費龐大政府預算,加上租稅獎勵與技術研發的協助,甚至徵收土地設置科學園區所扶植起來的關鍵性產業,如今有些公司且還存有政府資金在內。台灣把生金雞蛋的母雞辛苦養大之後,卻放任他們跑到中國去生蛋,天下哪有這種道理?政府豈可有這種政策?
政府制訂的矽島計畫,目標是長期維持台灣的科技產業優勢,避免被中國超越甚至取代。既然如此,更應當防止資訊電子產業漫無節制地外移,變相為中國提升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尤其是,中國亟欲取得八吋晶圓廠的相關技術,以建立垂直分工體系及產業群聚效應,朝野更沒有道理草率決定開放,替台灣製造全球市場上的勁敵。當前台灣的資訊電子產業正朝獲利較高的IC設計努力,一旦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台灣的IC設計業者也會同步跟進,IC設計人才更將打道西進,這對台灣的潛在威脅是顯而易見的。
相關業者皆指出,八吋晶圓廠登陸並無急迫性,不少人甚至懷疑根本無此必要性。當前政府的應有作為,絕非被違法偷跑的業者牽著鼻子走,盡講放出兩隻老虎去吃兔子或者不要談虎色變等天真語言,毫無警覺地讓中國資訊電子產業如虎添翼。相反的,政府應當嚴厲懲罰違法偷跑的業者,讓留在國內的業者能夠安心投資、永續經營。特別是,朝野應儘速合力完成「科技保護法」的立法工作,防止關鍵性產業暨重要技術暗渡到中國。當然,國內業者也應從中國來勢洶洶的勢頭看透,中國餌以近利的最終目標是把台灣的優勢產業整碗捧去。否則,等到中國如願以償、翅膀長硬了,不僅更改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名稱、要求在國際性電腦展拆除國旗等事件會讓台灣不堪其擾,原來業者享有的產業優勢利益也會備受衝擊,而台灣就業市場進一步「空洞化」則會使更多民眾陷入生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