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6
封建主義血統論

 

2003.02.14 自由時報

◎高英俊

 宋楚瑜拋出了血統論,讓我忍不住要大笑!

 他說:「他關心的不是哪個位子,不是哪種意識形態,不是空洞的名稱、口號或歷史地位,不是哪個族群哪個黨。」「以血統和DNA來界定誰愛不愛台灣」是狹隘的封建主義血統論。唯一目的就是縮減可以分享權力的人數,增加被權威奴役的人數,這是「早就被廿世紀拋棄的陳腐思想,居然還有人拿到廿一世紀來講」。

 宋楚瑜這些話說的都對,但是對封建的統一論者來說,只是一個更大的諷刺。對動不動就強調中國血統,將國家定位以「血統論」無限上綱的統派族群來說,更情何以堪!

 對岸中國不是經常強調:「兩邊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中華民族」,要以「民族大義為重」來促進「祖國的統一」嗎?強調的不是「早就被廿世紀拋棄的陳腐思想,居然還有人拿到廿一世紀來講」嗎?連宋的追隨者不都是這種「狹隘的封建主義血統論的信徒」嗎?

 其實,最強烈的這種封建思想的族群,就在中國和台灣部分統派人士的身上。他們的眼中只有大中國的封建意識,缺乏寬容的民主人權思維。這樣一個和現代社會背離的思考方式,造成了台灣和大陸問題和平解決的困擾。

 許多外國的例子,我就從美國獨立說起吧!

 美國的獨立運動,是哪些人領導的呢?是血統、語言和風俗習慣與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完全不同的印地安人嗎?還是與英國人為世仇的法國人呢?都不是,而是道道地地的英國人,是英國人在追求美國的獨立!

 英國人在追求獨立的過程中是付出了代價,畢竟那是一個民智未開的時代,流血是解決爭端的方法,那是十八世紀赤裸裸的現實。

 台灣人的祖先來自四面八方,有南方島嶼系統的原住民,有少數的日本後裔,也有荷蘭、西班牙血統的後代子孫,當然,絕大多數還是具有中國血統的中國移民。但,在國家定位的追求上,用「血統論」這種「早就被廿世紀拋棄的陳腐思想」來做為國家定位的依據,居然「還有人拿到廿一世紀來講」。

 我不是任何黨派的黨員,但是對於台灣未來的前途問題,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才真正沒有意識形態的包袱。這一點我相信宋楚瑜也心知肚明,但他不敢明講,因為他顧慮到了他的追隨者中,絕大部分就是這種狹隘封建主義血統論的信徒。投鼠忌器,不敢高聲反對決議文,也沒有勇氣呼應贊成。

 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的前途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自決決定,這裡面包括了主張統一者和主張獨立者的意見在內。兩邊都有權投下自己的選票,用多數意見做為國家定位的最終裁決,不是用封建的血統論。不是宋楚瑜說的台灣血統論,也不是統派的中國血統論,是最沒有意識形態的公民自決。

 為什麼需要自決?問題很簡單,就在「尊重」兩字。

 台灣不是如中國領導人所說的,要「從中國分裂出去」,而是「已經從中國分裂出去」,這期間已經有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來,台灣歷經許多政府的輪替,社會、教育、法律、經濟、甚至用語,都和中國有了差距,文化上也有不同的發展和生長,在這種不同的體制之下,強行的合併只會造成中國和台灣人民的相互猜忌,對兩國人民而言都不是好事。基於對雙方人民的尊重,讓台灣人民選擇自己國家的定位不是壞事,自決,不是要和中國人民作對。

 廿一世紀了,十八世紀那種用流血解決爭端的方式,不應該在台灣和中國人民之間上演,狹隘的封建主義血統論也應該揚棄。

 可悲的是,這種十八世紀的思維,依然盤旋在中國和這片土地的上空,造成兩岸不必要的敵對。

 也許我的一位英國朋友的話可以給我們帶來和平的曙光。當我問她:「美國獨立,加拿大獨立,澳洲、紐西蘭、南非…都相繼獨立,對盎格魯薩克遜民族而言,妳是不是內心感到惶恐失落?」

 她的回答真令人感動,她說:「沒想到你會那麼封建,英國人在全世界建立了那麼多國家,正是我們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光榮!」

 她的說法宣告了封建主義血統論的終結。(作者高英俊╱前日本文摘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