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16 自由時報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副總統呂秀蓮昨天指出,台灣應擺脫中國化就是全球化的迷思,尋找出新的立國之道,不能再從中國看台灣,我們應確認台灣是海洋國家,珍惜現在擁有人權等柔性國力,讓台灣成為世界大國、世界島,而非另一個澎湖島。
呂秀蓮昨天應台灣客壇協會之邀在福華飯店發表專題演講,她表示,台灣不能再因族群問題而阻礙國家發展,我們的祖先都是來自台灣以外的地方,我們沒有本省人與外省人之分。
呂秀蓮說,質問一個人是否愛台灣,無法得到答案,但可以用一個人對中國看法為何;把台灣與中國關係看成什麼;中國是台灣的敵國、友國或是祖國等問題,來檢驗公眾人物或政治人物,了解其言行能否引領台灣走向未來。
她表示,有些人利用媒體優勢和發言優勢,一直要將全球化扭曲為中國化,認為中國是全球化的終點,台灣未來的出路在中國,這是迷思,有這種想法的人忽略了五、六十年來花費多少國力在防堵中國對台灣的威脅。
呂秀蓮並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以來,處心積慮要將台灣併吞,上述這些人忽略中國幾百枚飛彈對準台灣,但台灣無法加入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都是北京的阻撓所致,他們更不在乎中華民國的正副總統因為北京的阻撓,在全世界如同囚犯走不出去。
呂秀蓮說,那些認為中國是台灣的未來、台灣走向全球必需依靠中國的人,是否故意忽略或選擇性忘記,她不願意揣測,但顯然的,他們認為中國絕非台灣的敵國,有的人只把中國當成經濟市場去追逐,有的人則認為中國才是他們的親密祖國。
她表示,如果還認為全球化就要中國化,中國化就是全球化甚至是全球化的終點站,那我們完了,不用向前走,那是她擔心的所在。
她說,面積與台灣大小差不多的荷蘭,在三百年前都可以征服全世界,為何科技、民主的台灣不能?台灣應找出新的立國之道。首先,不能再從中國看台灣,確認台灣是海洋國家;其次,珍惜現在所有人權、民主、和平、愛心和科技發展的柔性國力;第三是從中國化的迷思清醒過來,讓台灣可以像荷蘭、新加坡、瑞士一樣,成為世界大國、世界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