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17 自由時報
《白樂崎專欄》
過去幾週,美國媒體的新聞報導與文章,都提到美國的台灣觀察家對台灣未來發展方向感到焦慮。這些報導與文章的焦點,大多在於軍售與台灣自我防衛能力(與意願)。這個議題的確,也應該是首要關切焦點。但觀察家們的不確定感遠超越上述這兩點,甚至及於當前現今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以及此一問題對美台關係可能造成的衝擊。台灣當前的情況是否會像南韓一樣,出現由年輕一代所帶來的根本改變,抑或因為選民缺乏興趣與知識,以致徹底改變美台關係?在當前台灣政治體系中,曾為民主犧牲個人自由的人愈來愈稀少,不僅是曾淪為白色恐怖受難者或曾為理念入獄的老一輩台灣人逐漸凋零,連曾為打造台灣經濟而流血流汗的千萬低收入勞工也日益稀少。國際社會對年輕一代台灣人的看法是似乎將所擁有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而且鮮少關心這些並非萬無一失的權利;這些權利若不加以維護,便會喪失。
當然,世界各地都有世代變化,美國亦然,但歷史與價值觀仍是世代變化的因素之一。美國在九一一恐怖攻擊過後所顯現正面反應之一,就是喚醒許多人認為在年輕一代身上已不復見的愛國情操。但這一點在台灣卻不同。愛國主義通常意味忠於國家,而台灣的問題就在於國家認同。
除了希望能從中獲取私利者外,台灣民眾普遍不關心未來,推究箇中原因,可能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承諾更為明確。無論如何陳述,是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承諾更為明確,還是模糊性降低,此一結果是那些為數不多、在美國致力推動台灣關係法的人士之中,許多人多年來追求的目標。當然,許多身在台灣、在過去或現在對台灣安全有責任的人,顯然也會持續追求美國在對台安全上做出更明確的承諾。
但有一點應該不能忘記,那就是美國開放對台軍售的目的,一直都是為了加強台灣自我防衛的能力,以及加強台灣在與對岸敵人交涉時的自信。基於自身利益,美國在東亞地區許下若干安全承諾,而其盟國也對美國的履諾情況相當關注。因此,美國不太可能任由台灣在軍事上遭到擊潰,從而「失去」台灣。然而,美國做出更明確的安全承諾帶給台灣的自信,卻顯然走向始料未及的方向。
通常,軍方、國安相關機構、智庫以及其他非政府組織,會在一般大眾對於安全有過度自信時,加以提醒和平衡。只可惜,台灣目前正在進行國安系統改革與軍隊現代化,而此一過程進展得相當緩慢。
捐棄偏見與國家認同歧見、自長達五十多年的軍事孤立狀態重新出發,以及從忠於某一特定政黨轉變為忠於國家體制,都還需要時間與加倍努力才能完成。此外,在國防部體系中納入文官,以及在安全決策過程中依法納入相關文職政府機構,這兩項改革工程也尚未完成。
這一點造成的結果就是欠缺跨部會統籌;尚未完成通盤安全考量便倉促批准對中投資,就是一例。但重要的是,倘若以媒體關注程度來研判,台灣一般大眾,特別是年輕選民之間,似乎並不關心台灣的安全情勢,或者也可能是因為認為美國會提供保護傘,因此認為根本沒有必要討論此一議題。
這種種動作與議題,包括改革步伐緩慢,通常被視為內政。他國內政為何會在美國引發焦慮?就美國而言,美國現在已更加了解台灣政府必須透過民主的方式來運作,不過在這方面台灣對美方仍須多做努力。此外,面對重要的中美關係,以及其他國家因此在某些重要領域佔有優勢、並在損及美國的狀況下獲得好處等種種因素,要維繫台美之間特殊的關係總是有相當困難度。要信守台灣關係法中的承諾,也有困難。此外,美國還承諾任何台灣政治地位的改變,必須要獲得台灣人民同意。
這些理由早就存在,但並未在美國引起類似近日所出現的焦慮。有一種愈來愈為人所接納的看法認為,台灣維持不受中國控制的強烈意願(過去五十多年來,此一強烈意願始終被視為美國對台灣安全承諾的基本理由)正在逐漸消退。接下來的問題是,此一看法究竟有多少正確性?
分析民主國家的政策與活動,都是根據政府立場,以及專家與媒體的觀點。顯然,過去兩年來從台灣湧向中國的資金潮、技術與經營管理人才,已經根本改變兩岸關係。此外,台灣內部政治僵局,顯然也使得此類問題的處理,難以獲得有意義的進展。這些都是事實,也令人非常憂心。
此外,另一項加深台灣未來不確定感的情況,則是我們讀到都是一些不見得是事實,卻總是強化悲觀看法的陳述。台灣政府有一些相當可信、足以顯示民眾看法卻跟媒體報導大異其趣的民調。不過,台灣政府缺乏經驗以及新聞媒體大多由反政府人士控制,已損及台灣政府對國內外廣泛傳達其觀點的能力。媒體的開放報導無法令人信賴,以及政府無力使其觀點廣為周知,自然令人焦慮。(國際新聞中心張沛元譯)(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本報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