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20 自由時報
◎林恆立
從確定「八吋晶圓」由台積電領軍登陸,到春節「包機直航」,台灣向西傾斜的狀況讓人憂心。國內的產業、資金、技術不斷的移往中國,台灣的產業必然萎縮,就業機會減少,就算有一技之長也未必找得到工作,失業率突破五%,非志願性失業人口二四•三萬人,再加上到中國旅遊、就學,據估計有三十多萬的「台胞」生活在上海,當然影響台灣的消費市場,再加上國際經濟不景氣,雪上加霜,新政府「拚經濟」成效不彰,當然成為眾矢之的。
當然台商「全球佈局」有其商業考量,投資大陸分擔營運風險,降低成本,進軍國際,無可厚非。只是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尤其是對台灣懷有敵意的中國是否明智呢?前些時日,蔡明憲副代表回台時,曾經向筆者表示,台灣進入大陸的資金,官方估計約八○○億美元,而依據台灣國安會和美國國務院等情報系統的估計則達一五○○億美元,但是民間的估算則不只此數。與韓國、日本、美國和歐洲相比,這個數字僅次於美國,但是以佔GDP的比率來比較的話,台灣卻名列前茅,雖然也創造了大筆的貿易順差;依台灣官方統計,去年上半年台灣對大陸輸出金額為一四
八•四一億美元,台灣自大陸輸入金額為三五•五一億美元,順差為一一二•九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三○•七%。
中部許許多多的台商,進入大陸已經十多年,從玩具、製鞋、運動器材、成衣、文具、腳踏車…,筆者周遭許多朋友「工作在大陸,生活在台灣」,也就是每月回台看「妻兒」,盡一點做父親的責任,更有夫妻兒女「工作在大陸,生活在大陸」,逢年過節才回台灣與親友團聚,這是趨勢,政府力量擋都擋不住。前有「戒急用忍」,現在有「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結果是西進力量一波比一波更強,台商離開他們生長的故鄉,在異鄉奔波,那需要多大的毅力與決心。
做為台商,不管是從事任何行業,對於他們所從事的本業,從接單、製造、生產、出貨,都很清晰透明的掌握,但是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疑惑,就是這個龐大的中國,到底隱藏著什麼真相?這個陌生的國度,到底會在全球的未來競爭中脫穎而出?將二十一世紀打造成中國人的世紀?還是在「美中」的戰略競爭中,淪為另一個蘇聯或是清朝末年,最後淪為西方列強的俎上肉?這些都會影響台商和他們後代幸福的事情。許多台商和筆者聊天時,都會出現茫然與不確定性,所以有辦法的台商,不是將妻子兒女留在台灣,便是留在美、歐、澳…等第三地,充分顯現台商歸避風
險的能力。
做為關心「台灣主體性」,在台灣如何「建立一個正常國家」的本土知識分子,對於台商在大陸打拚,替台灣賺取以百億美元計的外匯,我們由衷的感佩,也對他們的辛勞致上敬意。希望此次中社「認識中國」論壇,與會的專家學者,從經濟社會、軍事外交、政治人權各方面勾勒出中國的輪廓,為台灣人民做為兩岸未來關係的參考。讓許多已經前進大陸的台商,可以更看清「中國的真相」,也讓有心往大陸發展的台商,多一份參考座標,在抉擇「台灣與中國」能更篤定。(作者林恆立╱台灣中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