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25 自由時報
◎王崑義
在台灣談起「經濟戰略」,有一個相當讓人弔詭的地方。一般,被認為立場傾向保守的統派人士,常會祭出「經濟自由主義」的旗幟,把那些反對大舉西進的人,視作鎖國、反全球化的頑固份子。相反的,原先立場較激進的獨派人士,則會擎起保守的「經濟民族主義」大纛,把主張三通的人看作是媚共、資敵的中共同路人。
其實,不管在經濟上是主張自由主義或是民族主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戰略目標,那就是國富民強,所不同的則是手段上的差異。
自由主義者強調國家應強化自由貿易,從國外賺取財富,以累積實力,這個手段現在被換成「全球化」的概念盛行於世。而民族主義者則主張國家應採取保護主義,利用關稅所設置的壁壘,避免國內的產業遭到國外商品的壓抑。兩種手段既然是殊途同歸,台灣經濟戰略佈局所引發的爭論,就應該不是經濟的問題,而是政治的問題了。
在七、八○年代以前,台灣的產業發展是面向北方的日本,所以產業發展的內容,著重在傳統的輕、重工業為主體。當時台灣的戰略佈局,更是接受以日本為首的「雁行戰略觀」。
九○年代以後,美國資訊產業的蓬勃發展,台灣深耕較早的科技產業剛好跟上時代。於是,美國市場取代日本在台灣所佔有的地位,讓台灣出現「東向」的戰略觀,也讓民進黨曾喊出「東西橋樑、海陸介面」的願景。
可以說,九○年代以前台灣的經濟發展戰略,統獨之間的分歧並不大。真正分歧的起點,應該是二○○○年以後民進黨主政,中國對扁政府所採取具有敵意的態度,以及美國網路泡沫化所掀起的全球不景氣造成,讓台灣陷入永無止盡的論辯中。
當然,中國的崛起在外觀上,似乎有取代美國資訊產業泡沫化後的世界市場的地位,只是中國市場畢竟還是以傳統產業為主體,在高頌二○○○年以後中國市場發展的夢境時,只不過是把台灣已經邁向資訊時代的產業發展,重新拉回到那些生產高污染、輕價值的塑化、紡織的年代,對提升台灣的生產力,並無實質的效益。
尤其是,中國市場的繁榮是由外資所堆積而成,一旦美、日市場回復景氣之後,只要外資一抽離,它隨時可能步上九○年代日本的經濟泡沫,二○○○年後美國網路泡沫的後塵,台灣的經濟戰略佈局,又如何能寄望於中國的泡沫?(作者王崑義,戰略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