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97
台教會:不追究真相 紀念流於儀式化

 

2003.03.01 自由時報

 〔記者王志宏╱台北報導〕台灣教授協會昨天對二二八事件發表聲明指出,二二八事件到現在仍有部分資料未公開和解密,造成有碑無文的窘境,使得二二八的意義仍未被國人深刻體認。而國史館館長張炎憲對此也表示,二二八歷史的「解釋權」應站在台灣人民的立場,而非以統治者史觀做解釋。

 台教會昨天邀集相關學術單位舉行「二二八的省思與台灣認同」座談,台教會除了發表二二八五十六週年聲明稿,指出文獻仍然不足外,張炎憲也在會中表示,有關二二八的史料越來越多,但對這段歷史的解釋權也未完全清楚,應該站在台灣人民立場來解釋二二八事件。

 台教會聲明指出,「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沒有歷史真相和責任的追究,紀念日高唱寬容和愛都是空洞的,近年紀念活動有流於「儀式化」的傾向,因此他們質疑,如果連事實真相都不探究,高唱愛和寬容只是流於空洞。

 張炎憲則表示,各縣市的文化局應舉辦研習營或座談,多探討有關台灣人民歷史,台灣教科書也應該編入有關二二八事件的具體內容,介紹台灣人民反抗「不公不義」政權的歷史傳統,以及前人犧牲為台灣奠定自由及民主基礎,而學界及藝術界也應從事更多的相關創作,藉由作品引發人民對二二八的省思。


〔記者戴文祥╱苗栗報導〕二二八事件紀念日,苗栗市巨蛋體育館前廣場舉辦一場紀念贈書活動,寫作「埋冤1947」巨著的國策顧問李喬到場贈書時強調,歷史真相必須完整呈現,藉以化解歷史怨仇,讓大家能以健康的心態向前走。
 昨天的紀念贈書活動是由苗栗客家電台、苗栗新故鄉協會、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聯合辦理。李喬致詞時表示,歷史真相非常重要,但台灣的歷史向來缺乏整理,以致產生諸多誤解,例如「閩粵械鬥」,本質上是當時墾戶、大地主之間的鬥爭,卻被簡化成族群間的械鬥。

 他強調,台灣人長期在外來統治下,可說「與仇恨共生」,但必須以愛化解仇恨,才能心態健康地向前走,而在此過程中,歷史真相的呈現很重要,可讓後人知所鑑戒,不犯相同錯誤。

 他說,他這種想法、心境,從他「埋冤1947」的書名就已透露,他使用「埋冤」一詞,除了藉閩南語同音來指涉「台灣」之外,也希望藉由此書對二二八事件所做的廣泛調查,讓後人記取教訓,埋葬歷史的冤仇。

 李喬的「埋冤1947」於八十四年出版,今年已出第三版,共花十年的時間進行田野調查、蒐集資料,並以三年多的時間寫作,李喬昨天接受採訪時,對這套著作,仍然相當自豪。李喬表示,這本書的出版早於省府及行政院對二二八事件所做的調查,但後來官方報告有的,他書裡都有,反觀書中許多調查結果,卻是官方報告所未提及,顯示民間有足夠能力來還原歷史真相。

 他強調,政府公佈二二八事件資料,或是最近的美麗島事件檔案,不應遮遮掩掩、閃閃爍爍,既然事件確曾發生,國人就有權利了解真相,學界、研究者也有責任要求政府公佈,讓歷史真相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