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06 自由時報社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在這個國人緬懷先人、慎終追遠的日子裡,台聯籍立委何敏豪、羅志明等人召開記者會表示,清明時節,各黨政軍人士又將前往兩蔣陵寢致祭,與其每年行禮如儀,不如由政府成立專案小組並徵詢蔣家後代意見,讓兩位故總統早日入土為安。何敏豪也表示,他們這項建議動機單純,絕非對兩位故總統不敬,至於兩蔣在台的歷史功過留待後人公評。對於台聯的建議,蔣家後代、國民黨籍立委章孝嚴則表示,兩位老總統入土可以考慮,但台聯提出的動機讓人懷疑,有點「黃鼠狼給雞拜年」的感覺,入土茲事體大,不能單靠政府,家屬和國民黨的參與也很重要,尤其要尊重蔣夫人宋美齡的意見。
兩位蔣故總統,蔣中正逝世於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靈柩暫厝於桃園慈湖,至今已有二十八年之久,蔣經國則逝世於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十三日,靈柩暫厝於鄰近慈湖的頭寮,也有十五年之遠。兩位蔣故總統的遺體未能入土為安,當時或有獨特的時代背景與意義,尤其是蔣中正一生以反共復國為職志,靈柩暫厝顯然是在期待「消滅共匪、反攻大陸」的一天,才要回歸神州入土為安。但是這一切顯然都已成為歷史,今天的台灣社會已經由威權體制轉化為民主政體,而且昔日的外來政權也變成了本土政權,台灣已剪斷了與中國曖昧不明的政治臍帶,成為一個民主的主權國家。此際,吾人如果任憑兩位先總統的遺體未能入土,不僅有悖於傳統倫理道德,更非民主時代尊敬已故國家元首之道。所以,我們認為兩位蔣故總統遺體入土為安的問題,此刻值得國人共同嚴肅思考,不能因人廢言,以台聯本土性較重而懷疑其動機,致使入土之事一再延宕,導致兩位先總統因後人的無謂爭議而無法安息。
平心而論,揆諸古往今來的歷史,只有獨裁威權國家,才會將已故統治者的遺體靈柩供作民眾的瞻仰,在民主國家,人們會以興建紀念碑、紀念堂的方式追思偉大的政治人物。因此,無論兩位蔣故總統未能入土安葬的歷史背景如何,如今這種暫厝的方式,不免有損其歷史地位,此所以台聯在提出兩位蔣故總統入土為安建議時,不但表明絕無不敬之意,更強調過去兩蔣在台灣人民心中具威權、神格色彩,在民主化的今天,兩蔣遺體若能在台灣安葬,其神格色彩將回歸自然,並有融入台灣本土的重大意義。此一將威權、神格化色彩回歸自然的觀點,吾人甚表認同,不過對於兩位蔣故總統到底是入土安葬於台灣,抑或遷葬中國故鄉,吾人認為應由其家屬評估兩位先總統生前意願予以決定,政府既不必勉強,也無須以統獨角度預設立場,這才是較為妥當的處理方式。
其實,今日社會大眾討論兩位蔣故總統入土安葬的問題,也等於是上了一課民主的歷史教育,重溫台灣的發展史。誠然,兩蔣的歷史功過,仍有待後人的公評,但是不可否認的,在保住台灣生存命脈,使台灣人民免於中共統治,兩蔣無疑創下了偉大的歷史功業。兩位蔣故總統無懼於中國的強大,以台灣一隅之地對抗中國,其間不管是戰火的奇襲,抑或和談的誘惑,始終不為所動,堅定固守台灣,這才奠定今日台灣的繁榮富裕。眾所周知的,迫於反攻無望的客觀現實,蔣經國晚年開始推動本土化與民主化,使得隨後承繼大統的李登輝更能大步邁開改革腳步,終於完成民主的寧靜革命。而蔣經國本人也因為這項晚年之「善」,得以補償部分威權統治之「惡」,一改歷史的評價。遺憾的是,以兩蔣傳人自居,每有例行節慶,即赴慈湖、頭寮謁陵以凸顯正統地位的泛藍陣營領導人與蔣氏後人,或是不以本土化、民主化為貴,甚至否定蔣經國晚年以來的改革,抹黑李登輝時代,或是以穿梭兩岸,頻赴中國朝聖為榮,完全違背了蔣中正的「反共」與蔣經國的「三不」政策。這些泛藍政客所追念兩蔣的,是懷念威權統治的部分,而非效法民主改革,與當前人民的主流價值背離,因此泛藍陣營謁陵之舉,經常被視為舊時代的復辟,而引發人民的疑慮。
誠如台聯立委羅志明轉述,在前總統李登輝「我與蔣經國」回憶錄中透露蔣經國也認同在台灣入土為安的想法,蔣經國雖生不在台灣,但曾表示他也是台灣人。因此,我們期待兩位蔣故總統在逝世多年後,能夠在一種理性平和的討論氛圍中,得到入土為安的機會。無論兩蔣魂歸何處,彼等入土為安,不但合乎人道與倫理道德,更是蔣氏後人盡孝道的必要之舉。尤要者,此舉更可祛除兩蔣的神秘威權色彩,回歸本來的歷史面目,使國人了解真正的兩位蔣故總統,而有心政客假紀念兩蔣之名行復辟威權之實的意圖,永遠無法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