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56
思考兩岸政策應以全民利益為出發點

 

2003.04.11 自由時報社論

 陳水扁總統接見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總編輯比爾•艾摩特時指出,五十年來中國對台灣的基本態度,從過去的解放台灣到今天都是一樣,就是處心積慮要併吞台灣。陳總統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而中國五十年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至目前未見任何改變,在中國人事更迭之後可以預見也不會有任何的改變,這是兩岸關係乃至三通、直航議題至今仍無進展、突破的關鍵。

 在此之前,前總統李登輝則在會晤比爾•艾摩特時說明,相對於中國,台灣的面積很小,戒急用忍攸關台灣安全問題,同時,國內的經濟問題是產業升級問題,經濟面臨轉型,因此政府必須介入。李前總統表示,要拚經濟,政府的角色很重要,包括政府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應有清楚的認知;而且,談論經濟問題不宜只從純經濟的角度視之,經濟問題有時牽涉到不少政治層面,因此,拚經濟不能只聽商人的話。

 陳總統與李前總統的談話,分別觸及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核心課題。他們都強調,台灣所處的外部環境,是面對一個虎視眈眈的中國,無時無刻不想將台灣據為己有。然而,國內有些人認為,台灣的經濟要進一步發展,便應當積極錢進中國,把中國當作腹地、工廠或市場。近年來,持此主張者一再施壓政府大幅開放中國投資,甚至對赴中國投資毫不設防。但就像陳總統所說的,中國想用一個中國原則吃掉台灣,是舉世皆知的事實,台灣難道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嗎?

 一九九七年以來,亞洲金融風暴、網路經濟泡沫化相繼發生,最近又有美伊戰事及SARS疫情之衝擊,台灣經濟潛伏的問題乃逐漸表面化。二○○○年政權轉移後,在野人士大力鼓吹積極開放中國投資,聲稱中國是台灣經濟的唯一希望。其實,台灣的經濟發展陷入低潮,並非前往中國投資得太少,而是太多。根據專家指出,截至二○○一年,台灣投資中國累計已達國內生產毛額的五十點六八%,反觀日本只有零點六%,美國只有零點五%,南韓只有二%,可見台灣對中國投資規模十分驚人。台灣大舉錢進中國有助於台灣經濟嗎?從產業持續萎縮、經濟表現不佳、失業人數增加、金融逾放上升等跡象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那些主張開放者又說,這個結果完全是政府開放得不夠,尤其是沒有落實三通直航所致。在我們看來,這不僅不是救台灣經濟的藥方,甚至會讓台灣經濟徹底被中國拖住,以致產業全面崩盤,全民淪入失業的困境中。

 台灣經濟問題的癥結,其實在「內」不在「外」,亦即,並不在於開放中國投資,而是國內產業升級做得不夠。面臨與日俱增的國際競爭,台灣經濟的出路是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價值。十餘年來主張錢進中國者的想法,總把台灣的經濟寄託在中國的低廉人力與土地成本上,而忽略了非價格競爭的因素更為重要。而且,當業者紛紛將本業平行移往中國時,其致力產業升級的動機便大為降低,長期而言反倒傷害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更何況,中國本身經濟問題重重,官方刻意隱瞞負面消息,就像隱瞞SARS疫情一樣,台灣經濟的希望放在中國,豈不是充滿莫測的風險?

 近年來,朝野皆對錢進中國懷有幻想,對改善國內投資環境,積極促進產業升級則缺乏興趣,甚至有經濟首長否定政府應為整體產業的競爭定位。這種放任心態表面看來似乎很進步,其實是拿台灣的經濟前途當試驗品。試想,政府沒有產業政策,沒有提出租稅誘因,沒有排除投資障礙,業者會留在台灣從事產業升級,以及台灣會自然出現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嗎?所謂生產在中國、研發在台灣的論調,根本是迫使產業大舉出走的障眼法。試問,從商人的角度來看,一旦生產在中國,為何還要把研發留在台灣?縱使有業者把研發留在台灣,其所創造的就業機會究竟有多少?而政府稅收又從何而來?

 台灣經濟具有雄厚的基礎,但十餘年來產業、資金持續流失,確已造成經濟欲振乏力的後遺症。如果政府一面高喊拚經濟,一面繼續讓產業、資金外流,其成果實難令人期待。台灣經濟的轉型工程,政府扮演責無旁貸的角色,如果政府退到一邊當旁觀者,任令經濟命脈落入中國手裡,台灣恐難逃「產業空洞化」與「經濟中國化」的雙重危機。「拚經濟不能只聽商人的話」,所言甚是。政府考量產業經濟政策,必須把業界與人民的利益等量齊觀,絕不能讓政府政策淪為企業的投資計畫,這是政府所有施政的基本原則。陳總統既然深知中國處心積慮要以一個中國原則吃掉台灣,更應當以台灣利益與人民福祉來策定兩岸政策,不要被向中國傾斜的在野人士或媒體所誤導,更不能被只顧短期利潤的商人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