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15 自由時報
☉蘇益仁
美國疾病管制局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基因體中心在上週四(四月十日)已將SARS冠狀病毒完全定序完畢,正交由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三天後,加拿大也正式公布網路版的SARS病毒解碼序列。美加兩國自第一例病例在三月初爆發,經過確認是冠狀病毒變異株,以迄完成定序,前後不過一個月,令全世界的生物醫學界看得目瞪口呆,其神速及精準,堪與即將落幕的美伊大戰相比美,都是科技的魔幻表演。這樣的發展令台灣從事生物醫學研究及生物科技發展的吾等,必須警醒及反省。
我在三月三十日赴香港訪察時,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群已將寫好的SARS論文影本送給我,隔天到了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科時更令我駭異,他們的論文不但已被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英國刺胳針(Lancet)接受,他們更已發展出一套檢驗病人抗體的試劑及細胞株,正申請專利中。香港兩間大學在此次SARS疫情的醫學研究中表現得可圈可點,先後第一次分離出間質肺炎病毒(metapneumovirus)及冠狀病毒(coronavirus)。很多人關心我赴香港訪察的安全,但真正讓我憂心的是台灣的生物醫學研究可能必須好好檢討,否則台灣的生物科技發展是會令人擔憂的。
此次台灣疾病管制局在三月二十五日即以反錄聚合(RT-PCR)鑑定出是變種的冠狀病毒,經定序確認後於三月二十八日正式在媒體發布,也經美國疾病管制局鑑定同屬相同的冠狀病毒。此後專家會議中即開始採用此一檢驗當作病例診斷之重要參考。疾病管制局的楊志元及陳豪勇研究員在此次疫情的控制及檢驗上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台灣學術界及醫學界在病毒分離及基因定序上的表現至今仍是一個謎。
二十一世紀的生物醫學及生物科技發展必然是團隊合作及資訊開放掛帥,像中國大陸及台灣部分領導人的封閉及老大心態,必然在快速發展的生物科技中被淘汰。此外,台灣有些學術單位只有基礎研究,沒有醫院及臨床,無法接受像SARS疫病之考驗,每年只以發表多少SCI論文自豪,都是一大嘲諷,真正的將軍不在五角大廈,而在阿富汗在伊拉克。
台灣的醫學院及附設醫院的關係更荒謬,全台灣十多家醫學中心,沒有一家是正常的。醫學院的微生物學老師,只會做一些不切實際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甚至看不起傳統臨床微生物專家,而醫院內微生物檢驗專家則忙於服務,疏於研究,病理學界也是一樣。結果SARS來了,彼此之間缺少整合,無法展現學術實力,這是台灣生物科技發展的最大隱憂。如何整合台灣生物醫學研究的上、中、下游,強化核心實驗室及技術,是發展台灣生物科技的最重要課題。希望SARS事件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及反省,則台灣幸甚。(作者蘇益仁╱台灣病理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