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18 自由時報
☉鄭自隆
民進黨政府政策又急轉彎了,這是繼核四停建、農漁會金融改革的又一次搖擺。民進黨政府像父子騎驢故事中的蠢父子一樣,別人說什麼就急著做什麼,想要討好所有的人。最後只落得朋友的嘆息、敵人的訕笑,毫無抗壓性,難怪被罵「執政無能」。
這次新聞局連續三個案子被泛藍政客與媒體抨擊,這三案大原則都沒有錯,但被徹底抹黑、積非成是,變成人人皆曰可殺。
先說媒體購買統包,媒體集中購買是目前商業廣告處理的趨勢,對出錢的廣告主而言,可以處於有利的議價位置,並沒有不對或害處,但泛藍媒體把它往「籠絡特定媒體」去設定議題。事實證明來參與投標的五家媒體,連同策略聯盟的媒體應達三十家左右,還包含聯合報系的民生報、聯合文學,一點也不「特定」。這五家媒體通通有獎,而我們打開電視只看到這些得標的媒體,一樣繼續罵政府,絲毫看不出有被「籠絡」的樣子。落選的兩家,一家是廣告公司,一家是媒體購買公司,落選的原因是要向媒體轉購版面時間,當然價格不似媒體直接銷售有競爭力。
新聞局統包購買的價格,較之以往部會購買的價格低廉許多,獲利的是全體納稅人,但又有誰替新聞局說句公道話。
置入式行銷,被在野黨醜化為「歌仔戲演一半,陳水扁出來打招呼」,置入式行銷是整合行銷傳播的一種方式,從「知識差距」(知溝)理論來看,社經地位較低的民眾往往不能接受硬梆梆的宣導,因此在戲劇節目中融入政令訊息,讓民眾了解公共服務資訊(如限用塑膠袋),這又有何不可。當然為避免濫用,是應該制訂規範,但不可一開始就抹黑為選舉考量、為陳水扁抹脂擦粉。
再來就是政策急轉彎的「媒體評鑑」,誰說媒體不能被評鑑?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在享受新聞自由之餘,本就應善盡社會責任,這是三十餘年前「社會責任論」者所主張的「自由而負責的報業」理論,如何督促媒體,當然就應透過一些特定的機制│自律、他律、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