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26
台灣文學不是洪水猛獸

 

2003.04.27 自由時報

☉李冠璋

 拜讀宋思禎「誰怕台灣文學?」一文(自由廣場,四月二十三日),讓同身為高中台研社一員的我有些話不吐不快。由於彰女台研的相關事件,目前僅止於耳聞,因此不便妄下評斷。但是本人一方面感謝自由時報為我們這些在校園中致力於推廣台灣文化的學生吐露心聲,一方面卻也認為,國人對於「台灣研究」的認識,似乎仍有待釐清的部分。

 自從去年接任台中一中台研社長一職之後,凡有知情的朋友見面,莫不揶揄一番:「台研社?不就是台獨社嗎?」台研社被冠以「台獨」的標籤已經不是新聞,只是筆者有幸置身於學風自由的校園,任內在社務推展方面並沒有受到什麼阻力,甚至有很多師長同學也會不時給予支持鼓勵;關於思禎文中某些觀念較為保守的師長對於台灣文學領域表現出的掣肘行為,筆者卻感到相當惋惜。

 台灣經歷二十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與國民政府威權體制,不僅人民的思想受到壓迫,連最基本的地域認同都遭受到扭曲。台灣研究之所以會被扣上「台獨」的帽子,也是因為半世紀來政府的大中國式奴化教育,導致人民認為,對於自己土生土長的土地付出關懷的行為,是有悖「中華文化道統」的行為。即使在社會邁向民主自由開放的今天,這種守舊而扭曲的思想仍然存在。

 筆者不想對於這種觀念多加評判,因為這一類保守、以「大中國」為中心的觀點養成其來有自。但是今天的台灣社會,「政治凌駕文化、統獨意識分明」的情況十分嚴重,連帶的使文化推展的活動也處處受到意識形態的阻撓。實際上,並沒有人規定支持所謂統派思想的人便不應該去愛台灣、認識台灣,就好比今天雖然台中市不是獨立國家,但是我在台中市求學,因此願意去認識台中、研究台中;如果有人關心台灣的觀點由此出發,Why not?淺見以為,政治議題可以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尤其在台灣這個民主自由的社會,統獨意識當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更不應該有是非對錯之分?生於斯,長於斯,無論政治觀點如何,身為台灣的一份子,用心去關懷、看待這塊生養兩千三百萬人的美麗土地,完全無可厚非,不是嗎?

 又以實用與文學價值看待台灣文學,也有許多可觀之處。台灣文學其實與世界上各地方的文學一樣,有不同的體裁與寫作精神,甚至由於複雜特殊的史地背景與兼容並蓄的族群組成,使台灣文學顯現出比其他文學系統更加具有多元性與包容性的面貌。台灣文學一如台灣的海洋文化性格,包容吸納各種觀念與立場,賴和的反殖民文學屬之,簡媜的鄉土關懷文學屬之,最近新興的原住民文學屬之,甚至名作家高行健認同台北為其「心靈故鄉」,他的作品當然也可以是台灣文學的一環。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作家李魁賢也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由此足見,台灣文學當然有資格在世界文壇上享有一席之地。台灣文學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意涵,值不值得研究?當然值得!

 台灣研究並不是毒蛇猛獸,也不是什麼神聖而不可碰觸的禁忌,我只是以為,每一個喝台灣水、吃台灣米的人,當然有權利、也有義務去認識並愛護台灣這塊供給我們一切生存所需的土地。這種出自內心的疼惜之情是不必然、也不必要與任何政治意識劃上等號的,遑論去作任何形式的打壓了。(作者李冠璋╱台中一中台研社長)